苏武为什么会被扣留,他回汉朝后生活怎样?
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忠诚之旅
身为西汉大臣的苏武,在公元前100年受命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面对匈奴的威胁与利诱,他始终坚守忠诚,被扣留后更是被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公羊生子方得归国。苏武历经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苏武是代郡太守、西汉名将苏建之子,因父荫进入中央后备人才储备库,不久便因卓越表现升任中厩监,管理御马。在公元前100年,他因功提升为中郎将,品轶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少将级别。他对朝廷充满感激,时刻准备报效朝廷。
一次外交使命的执行却让他面临严峻考验。当时,匈奴新单于继位,汉武帝派苏武为专使,带领百余人的外交使团出使匈奴,表示祝贺。就在苏武即将完成使命之际,匈奴上层发生政变,新单于对大汉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苏武作为使节自然无法轻松归国。
大单于采用各种方法劝降苏武,包括威逼、利诱、饥饿、恐吓等,但苏武宁折不屈。大单于无奈之下,只好将他安置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同时声称,公羊若能下崽,便放他回去。苏武明白这是绝境之计,但他仍坚守忠诚之心。
好友李陵前来劝降时提到皇帝的薄情和对待功臣的态度似乎预示了苏武的命运。李陵的话虽然婉转却直击人心。人生无常,为何要为不值得效忠的皇帝葬送性命?然而苏武并未动摇其忠诚之心。李陵大惭而退时感叹再也没脸见苏武了。此后十九年里苏武踏踏实实牧羊于北海深处直到有一天一只鸿雁腿上绑着苏武写给朝廷的文书落至皇帝之手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终于得知了他的消息。朝廷上下都为他的赤胆忠心所感动恰逢此时匈奴与大汉的关系有所缓和苏武终于得以回到离开十九年的长安城那天一定是大汉天下最为重要的日子若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苏武当之无愧。然而团聚后不久噩耗传来苏武因被卷入谋反事件入狱其子也因此丧命。朝廷中的风云变幻让这位白发苍苍的苏武倍感心寒但他始终铭记忠诚之心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未曾改变初心。
回顾苏武的一生他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忠诚之心他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忠诚与正义而奋斗。尽管命运多舛但苏武的忠诚之心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忠诚与坚韧的象征。六年过后,汉昭帝辞世,苏武顺应时势,拥护新君,终于重新获得朝廷的信任。他不仅恢复了往昔的待遇,更被赐爵为关内侯,这是对他十九年留胡、坚守大节的最高奖赏。然而此时的苏武,身边已是无亲人陪伴,真正是孤家寡人。
回溯苏武的历程,从一个汉使到沦为奴隶,身份落差之大,令人慨叹。究竟是什么缘故,让这位汉朝的使臣在匈奴滞留十九年而无法归国?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苏武在逆境中坚守信念,顽强生存?
一者,随员张胜暗怀私心坏了大事。苏武出使之际,朝廷无人愿往,最终由大将军推荐,汉武帝拜为中郎将,才得此重任。张胜见苏武升官,便自告奋勇陪同出使。张胜的动机并不单纯,他看中的是这次任务带来的升官发财的机会。更甚者,他暗通匈奴军官,企图以绑架单于母亲的方式逼迫匈奴屈服。这种卑劣手段不仅愚蠢,而且一旦失败,不但自身难保,还连累了苏武。张胜的私心与愚蠢,无疑是苏武被扣留的第一个原因。
二者,单于对苏武的才华与个人魅力折服,但又无法招降,故恼羞成怒。苏武初到匈奴,单于尚算客气。但了解到汉朝无力打压匈奴后,态度转为强硬,并起劝降之念。苏武的坚定与气节,让单于越发想要得到他。在民族大义与威逼利诱面前,苏武始终坚守信念,宁死不屈。即使被流放到贝加尔湖,面对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的劝降,他也毫不退缩。这种对国家荣誉的坚守,对大义的选择,让单于无法放其回国尽忠汉朝,应是苏武被扣留的第二个原因。
虽然苏武当年出使匈奴的任务并未完成,但他在匈奴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汉使的气节,为国家、民族赢得了无上的尊严。苏武弘扬的民族精神无法用任何具体事实来衡量。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人们对苏武的赞美热情并未减退。他的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捍卫国家尊严、民族尊严、人格尊严的行为,使他成为历代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仅受到景仰,他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也必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