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为啥半途返回-真因巨石挡路?
神秘的褒禅山与华阳洞:王安石游记背后的故事
位于马鞍山含山县城北七公里处的褒禅山与华阳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里因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声名远扬,成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走进褒禅山,你会被这里浓厚的佛家氛围所吸引。历来,此地都是佛家聚集之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华阳洞更是名扬天下,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自然景色,更在于那些深厚的人文景观。
说起华阳洞,人们自然会想起王安石。当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3年期满回家探亲时,曾路过此地。他与好友和弟弟们一同游览褒禅山和华阳洞,却因某种原因未能深入探洞。对此,王安石深感后悔,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短小精悍,谋篇布局曲折多变,读来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篇蕴含着深邃思想的游记,多年来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家喻户晓,但人们很少知道他在华阳洞为何没有继续走下去。据含山旅游部门介绍,华阳洞的人文景观最为有名。洞中有一片宽敞的大厅,叫“回步厅”,当年王安石一行在此打火把进入,却因某种原因在此折返。出洞后,王安石心怀遗憾,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当你来到“荆公回步”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王安石不能再走的理由。不仅仅是火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洞口有一块大石头挡路。这块石头使得洞口十分狭窄,人要是不弯腰根本进不去。即使是小孩子也要猫着腰才能进去。对于成年人来说,要侧身才能勉强通过。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安石不会再低头弯腰侧身进入这个洞口了。
值得一提的是,“华阳洞”三字是王安石的手迹。华阳洞口有一座小石桥,名为“怀贤桥”,意在怀念那位立志改革的王安石。这座桥不仅连接了现实与历史的桥梁,更是让人们在此回味王安石的游记背后的故事。
褒禅山与华阳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些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遗憾和决心,以及他对治学和做事的独到见解。来到这里,仿佛就是走进了一个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人流连忘返。洞口的右方巍然矗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三个大字“华阳洞”。据含山旅游局介绍,这是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的亲笔手迹。这块石碑是从王安石的老家江西临川的“王安石纪念馆”拓印而来,字体行书,既刚健有力又充满俊美之秀气。在洞口上方,天然的青檀树顽强地生长在悬崖石壁之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石包树、树抱石”,这也是褒禅山的一大奇景。这种青檀树的树皮是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极为珍贵。目前,全国仅有三处野生天然青檀林,而褒禅山便是其中之一。
褒禅山与华阳洞是紧密相连的,现已成为马鞍山的著名旅游景点。含山文物局介绍,褒禅山上的褒禅寺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这座寺庙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慧褒的高僧。他云游至此,被这里幽深的景色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灵山仙境,于是决定在此结庐修寺。此后,高僧中会和尚又扩建了寺庙。到了庆元年间,褒禅寺院的香火逐渐旺盛。在永乐年间,褒禅寺院的规模达到了鼎盛,拥有千余间寺庙和近千名僧侣。
原褒禅寺附近还坐落着褒山大塔和山腰小塔。褒山大塔为砖石结构,共有七层,高约20多米。这座塔建于宋元丰三年,在“文革”期间,这座塔被造反派用炸毁。幸运的是,在文物普查中,县文物部门从塔的地下墓穴中征集到了珍贵的文物,包括三尊铜菩萨遗像、两只银果盒等。其中一只果盒内还装有慧褒禅师的五色舍利子,共七粒。
褒禅山是一个由多座山峰组成的总称。从东边的灵芝山到西边的鳌鱼岭,再到北边的高峰起云峰和碗儿岭等,这些山峰如众星捧月般环绕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这就是褒禅山。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开篇中描述了这座山的历史背景:“褒禅山也称之为华山,因为唐代高僧慧褒曾在此建寺并安葬于此,因而得名褒禅。”这个名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