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吃得好(讲述·一辈子一件
人物传记:郭进考——麦田里的坚守者
在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位与大地息息相关的农业科学家——郭进考。这位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将他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麦田。他的故事,如同他培育的小麦一样,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郭进考,一个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北方汉子,童年时期饥饿的经历让他心中萌发了“让老百姓天天吃上白面馒头”的梦想。这个梦想,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业科研的道路。
1973年,刚刚走出校门的郭进考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工作。面对简陋的农场和破旧的平房,他没有退缩,心中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能闯出一片天地。”
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郭进考承担起小麦育种任务。理论知识不足,他白天田间劳作,晚上挑灯学习;没有育种材料,他便四处求学求教;没有试验田,他便找到马兰村合作。他在马兰农场一干就是40多年,为小麦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缺乏早熟丰产的小麦品种。郭进考确定了以“实现早熟性、提高丰产性、增强广适性”的育种理念。他顶着炎炎烈日、冒着严寒,精心选育品种。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用“逆行”精神迎接挑战。
他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郭进考培育的冀麦26号亩产达到300多公斤,被迅速推广到北方多个地区。随后,他又育成冀麦38号,实现了亩产631.34公斤的高产纪录。
郭进考并没有止步。他意识到生活水平提高后,需要培育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小麦品种。于是,他确立了节水高产育种研究新思路,创造性地提出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和生理指标体系,为我国小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郭进考依然坚守在麦田里,依托现代工程技术,致力于高品质、专业化小麦品种培育。他主持育成一系列节水高产品种,实现了节水、抗倒、高产、广适等优异性状的高度结合,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
这位老农民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就像他培育的小麦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却始终坚韧不拔。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郭进考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河北省的小麦主产区,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里的农田,曾经面临着严重的用水问题,亩用水量一度高达300多立方米。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亩用水量已经显著下降,稳定在150立方米左右。这一成就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更为绿色的生长环境。
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我有幸见到了郭进考先生。他手中的种子,经过先进设备的检测,正在逐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品质的更高追求。他解释道,种子内在的品质决定了面包、面条等食品的质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渴望培育出高品质、绿色健康的食品。郭进考先生深知这一点,他致力于小麦育种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
这位看似普通的专家,却有着一颗坚韧的心。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他,总是习惯性地卷起裤腿,像是个典型的“老农民”。当他拾起麦穗、捧起种子时,目光就会变得深邃、忘我。已至古稀之年的他,依然热爱着小麦育种事业,坚持下农田搞研究。对他来说,这份热爱不仅仅是对小麦的热爱,更是对广大百姓的深情厚意。
郭进考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心中的所爱而努力。他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因此始终将百姓的饭碗牢牢放在心上。他经历过风风雨雨,走过日日夜夜,始终坚守在育种的岗位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够一辈子都坚持下去。正因为心中常念着百姓,郭进考先生才能为育种事业奉献一生。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心中有民”,什么叫做真正的奉献精神。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小麦育种的重要性,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传播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