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飞舞动命运与共
在夕阳余晖中的北海公园五龙亭,成群的飞鸟盘旋而上。对于北京市民张丽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久违的相逢。“老朋友回来了!”她激动地在微信群中分享这一消息。每年春天,北京雨燕们完成一场跨越红海的史诗级迁徙,从非洲南部飞抵它们的故乡——北京。跟随我,让我们一同这背后的故事。
张丽婷是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的北海公园观察组组长。她与志愿者们每周都会来到这里,记录雨燕的生活轨迹,为候鸟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全球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4条途经中国。在这个重要的迁徙通道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命运与共的心态参与到爱鸟护鸟的行动中。
北京雨燕,作为北京的“形象大使”,一直受到人们的关爱。从灰鹤、黑鹳到银鸥,每年春季都有大量候鸟途经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近年来涌现出不少鸟类友好型建筑,如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其设计有效防止了鸟撞,并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北京还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水源。立交桥缝隙和摩天大楼间成为雨燕的新“家”,证明了雨燕正在逐渐适应北京的都市生活。
今年2月,中国正式启动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为保护鸟类栖息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明确了包括北京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在内的1140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青年研究员贾亦飞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我们希望人与鸟类能在城市里和谐共生。”
鸟类的迁徙之路漫长而充满危险,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聚集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越冬。黑脸琵鹭曾是罕见之物,但现在数量稳定增加。福建罗源湾的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环境,当地还通过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了湿地环境。当地居民的产业转型和生态观鸟旅游的发展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行的。于孙李在罗源湾开办的饭店见证了这一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自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目前,中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在全球最繁忙的候鸟生命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通道上,勺嘴鹬等珍稀水鸟的保护与通道路径上的每个环节息息相关。“年复一年,候鸟归去来。”这不仅是对候鸟生存环境的改善,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加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共同守护这片美好的家园。东亚-澳大西亚鸟类迁飞通道是一条跨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迁徙要道。针对这一重要通道的保护工作,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任鸟飞项目经理关磊表示:“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候鸟栖息地的关键。”的确,当前候鸟迁飞通道的保护面临着众多挑战,如栖息地碎片化、资金短缺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保护候鸟栖息地,推进生命共同体建设,我们才能为候鸟迁徙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中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签署了候鸟保护双边协定。中国还围绕东亚-澳大西亚水鸟合作伙伴关系等相关内容开展国际合作,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候鸟保护工作。在拯救勺嘴鹬的项目中,中国科研团队与俄罗斯、缅甸等迁徙沿线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繁殖地和越冬地调查及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块潮间带湿地遗产之一。这一重要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保护候鸟栖息地上的显著努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共同守护东亚-澳大西亚鸟类迁飞路线的行动。这也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爱鸟护鸟的队伍中来。在北京,张丽婷和她的女儿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当雨燕迁徙的季节来临,她们都会一同进行雨燕调查。张丽婷表示:“我相信,北京雨燕的身影也会成为下一代对于天空的美好记忆。”这种跨代的爱鸟情感传递,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候鸟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