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人 是臭美还是真美
水仙花的故事源远流长,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纳绪索斯。这位美少年因水中望见了自己的影子而心生爱意,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对方,最终因追求水中之影溺水而亡,死后化身为水仙花。这个故事也为我们带来了英文中“自恋”一词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位名叫丹尼·鲍曼的美少年与水仙花的故事产生了共鸣。他沉迷于自拍,每日花费十小时在镜头前寻找那个完美的自己。他对自己的形象有着极高的要求,以至于当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曾一度产生过极端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自恋的人,究竟是臭美还是真有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存在一种自我服务的偏差,即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更优秀。但对于自恋者来说,他们的这种幻觉可能更为强烈。卡罗琳·莫夫和弗雷德里克·罗德提出的自恋自我调节模型认为,自恋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取他人的积极反馈,从而维持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他们可能在外在表现上确实更具吸引力。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尼古拉斯·霍尔兹曼和迈克尔·斯特鲁布两位研究者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臭美的自恋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外在吸引力的差异。他们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自恋可能是短期择偶的一种适应机制。在长期择偶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共同发展的伴侣,建立长期的关系;而在短期择偶中,比如以为代表的行为,我们更多的是在寻找一个情人,这时承诺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自恋者在择偶方面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胁迫倾向,肌肉发达、善于欺骗、不拘小节,对待爱情持游戏人生的态度。更令人震惊的是,自恋者往往将性与胁迫联系在一起,对性拒绝和性胁迫持一种危险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恋者更容易有支持的信念,对受害者的同情较少。但他们在寻找情人时似乎更有优势,尤其是外表吸引力方面。女人在选择情人时更倾向于选择英俊帅气的男人。如果自恋者在吸引力方面与普通人无异,那么他们的自我吹嘘可能只是徒劳无功。但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认为,外表吸引力是他们在寻找情人时的杀手锏。
那么,究竟自恋的人是臭美还是真有魅力?针对这个问题,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进行了元分析,汇总了大量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他们选择了采用成熟问卷或量表测量被试的自恋程度和他人的评价来测量外表吸引力的研究。相比个人的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更为客观。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自恋者的外表吸引力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优势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臭美而是有其真实的外在的吸引力作为支撑。深入发现,自恋似乎与个体的外在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外表出众、容貌出众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自恋的漩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积极幻觉有任何特别之处,但他们的确拥有吸引目光的三分姿色,而这绝非只是虚幻的想象。
这种姿色出众的本质究竟源于天生的美貌,还是他们善于通过装扮来展现自己的魅力,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我们等待未来的研究来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这个看似肤浅的社会里,外貌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拥有俊朗外表的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成为焦点,他们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誉。这种关注和赞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更容易陷入自恋的境地。
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善于打扮自己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巧,将普通的容貌转变为令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的自信和对自我形象的精心打造,也可能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我欣赏的感觉。
无论是天生的美貌还是通过装扮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我们都应该明白,外在的形象只是一个人的表面,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魅力的,是他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华,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美貌和虚荣。
自恋与外表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表是决定是否自恋的唯一因素。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更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既要重视外在的形象,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价值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