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斯大流士一世时期,印度洋航路是如何开辟的?
在印度洋的浩瀚海域,尤其是红海至阿拉伯半岛至印度西部的区域,是人类历史上洲际海运的源头与核心。今天,让我们跟随德国网小编的脚步,一同印度洋航路的开辟历程。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苏美尔地区与印度河流域就已有了海上交流的萌芽。真正打通印度洋地区贸易的,却是后来的古埃及人。古埃及对于进口索马里附近的香料的需求,推动了航路的与发展。新王国时期,曾有国王派遣舰队沿红海南下寻找香料产地。这些勇敢的水手可能穿越了亚丁湾,带回了珍贵的香料。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的冈比西斯统治了埃及。他的继任者大流士一世将帝国疆域扩展至印度河流域,发现了等矿藏。在印度河流域的中,大流士一世发现了印度鳄鱼与尼罗河鳄鱼的相似之处,从而推测两条大河之间可能存在海上联系。为了开辟新航路,他下令在印度河打造舰队,雇佣了希腊和腓尼基水手,沿着阿拉伯半岛的海岸线进入了红海。他们的旅程历经艰辛,最终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份报告,流传至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手中,间接激发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的梦想。
亚历山大大帝意识到短期内无法继续进行陆上扩张后,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他命令舰队里海和阿拉伯湾,并在波斯湾建造新的港口。他还计划建造巨型战舰,征服更远的海域。随着大帝的去世,这些计划暂时搁置。庞大的帝国被将军们分割,塞琉古掌控亚洲大部分领土并依靠红海的便利获取战象以增强军力。托勒密王朝则依靠埃及的财富建立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为了获取大象并增强国王声望和军事实力,托勒密二世派遣舰队沿红海南下寻找非洲象栖息地。希腊水手最终在亚丁湾附近成功捕获非洲象。随着香料贸易的发展,贸易路线的安全也成为了重要议题。托勒密王朝在红海部署舰队为商船提供护卫。尽管海盗和阿拉伯王国的威胁依然存在,但香料贸易的巨大利润仍吸引着无数商人冒险前行。随着同时统治尼罗河和印度河的帝国逐渐崩溃,连接埃及与远方的海路似乎一度断绝。然而这段历史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故事仍在继续传承着人类对海洋的不懈追求和冒险精神。托勒密王朝虽以寻找战象和香料为动机向外拓展势力,但红海之滨的征途却未曾延伸至印度洋的尽头,塞琉古帝国亦缺乏通往红海的动力。历史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在公元前118年的一个日子,托勒密王朝在红海巡逻的舰队意外发现了一艘奇异的外国遇难船只,更令人惊奇的是,船上竟有一名幸存者。此人在亚历山大港学会了希腊的语言后,揭示了他来自希腊古籍中描述的富庶之地——印度。他渴望回到祖国,而托勒密八世终于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海路领航者。于是,他派遣希腊水手组织船队,踏上了通往印度的之旅。
通过交换关于阿拉伯海东西两端的月相、季风和潮汐的知识,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穿越印度洋的便捷航路。托勒密王朝的船只沿着这条航路终于抵达了印度。他们与当地的统治者交换了王室礼物,并见证了无数令人神往的香料、奇珍异宝和异国风情。这一刻,连接印度洋两端的航路终于得以贯通。
当时的商人们从亚历山大港出发,首先抵达红海沿岸的城市。然后沿着红海南下至亚丁湾附近的城市进行商品交换。由于当时希腊化时代的船只主要是方帆船,商船可能只有二桅三帆甚至单桅单帆,只能借助风力前进。等待西南季风的到来成为了关键。
一旦西南季风来临,商船便可以借助风力顺利地穿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次大陆。整个航程大约需要一到三个月的时间。返航之旅却异常艰辛,商船往往需要等到第二年相反方向的季风来临才能启程回家。尽管如此,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这一切的困难变得微不足道。
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这条逐渐成熟的航线随着时光流转而日益繁荣。托勒密王朝覆灭后,罗马人、阿拉伯人都继续利用这条航线通往东方。期间,埃塞尔比亚人和波斯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这些来自西方的采购者刺激了印度本地海商继续向东拓展,最终到了中国沿海的广州等地。这条航线不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见证了人类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