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令诚为什么要陷害高仙芝 陷害他的原因是什么
高仙芝,唐朝的高句丽名将,于公元747年以副节度使的身份,踏上了征讨小勃律国的征途。此战,是为了与吐蕃争夺葱岭以南的领土,即我们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小勃律国,曾是唐朝的附属国,占据吐蕃通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后来,吐蕃与小勃律结为姻亲,控制了小勃律国及其西北各国,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尽管大唐曾数次派兵讨伐,但因地势险要,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直到高仙芝的出现,他仅以万人之众,便擒获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令西域各国震惊并归附。这一胜利,使高仙芝名震西域。
在葱岭之战后,高仙芝曾一度陷入困境。他的上司,羌人夫蒙灵誉将军,对高仙芝的做法愤怒不已,认为战报的发出权应归自己所有。而军队的监军,负责向朝廷汇报实际情况,成为夫蒙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刃。
高仙芝的奇功被监军边令诚如实上报给朝廷,却惹怒了夫蒙将军,几乎使他丧命。幸运的是,朝廷迅速回应,解除了夫蒙的职务,召回了长安,让高仙芝接任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的生命曾被边令诚所救,但后因军事繁忙,竟忘了向这位救命恩人道谢。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高仙芝从长安出发迎敌,监军依旧是边令诚。叛军精锐,一路势如破竹,高仙芝驻守陕州。
最初,边令诚并未想除掉高仙芝。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边令诚开始揣摩皇帝的心思。他知道皇帝可能对哥舒翰有所青睐,因此开始考虑如何处置同级的高仙芝。这时,高仙芝的一个举动给了边令诚除掉他的机会。
高仙芝在准备撤离陕州时,考虑到陕州是物资重地,决定打开库房让将士自取物资。实在拿不走的就付之一炬,决不让敌军得到。这一行为虽然从军事角度考虑并无不妥,但在边令诚的报告中却被描述为擅自撤退、吞没军粮、贪污官库。
李隆基迅速回应,处决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封常清被杀后,遗体被随意放置。高仙芝返回阵地时,被边令诚带领刀手包围并执行了死刑。全军将士为高仙芝喊冤,但一切已无法挽回。
一代传奇英雄高仙芝就这样离世,全军将士对他的离世深感痛惜。更令人讽刺的是,接替他的竟是哥舒翰,一个瘫痪的老人。这一事件对安禄山来说却是一件大喜事。
据说事后边令诚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悔意。高仙芝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军事人才的丧失,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唐朝朝廷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以及权力的斗争,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