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中的“斩鬼使者”钟馗究竟是谁
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逐邪之神,形象独特,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他的才华与刚直却为人称道。在唐初的终南山,他的传说便开始了流传。
钟馗,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的神秘身世被演绎得丰富多彩,让人难以捉摸。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歇后语,如“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又如“钟馗嫁妹——鬼混(婚)”等等,使得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关于钟馗的最广为人知的来历,源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故事发生在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因病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和杨贵妃的绣香囊,愤怒之下,忽然看见一位大鬼奔入殿中。这位大鬼身穿蓝袍,蓬发虬髯,形象可怖。他抓住小鬼,挖出其眼珠并吞食,令唐玄宗惊惧又感激。大鬼自称是多次参加武举考试不中的钟馗,因羞见江东父老而触阶而死。他感谢皇上的蓝袍殓葬,誓为皇上斩除妖孽。说完后化作红光飞驰而去。唐玄宗醒来后病愈。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在唐朝时期是否就已流传并无依据可考。在唐代的所有官方文献中,也未能找到关于钟馗其人的一丝记载,类似上文中的考场冤案更是无一字一句的描述。自盛唐以来,皇帝将钟馗画像作为礼物赐给大臣的习俗确已存在。文人名士对此均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钟馗在新春年节民俗中的形象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诗人刘禹锡等曾撰写过相关文书,记录了德宗朝颁发和悬挂钟馗画驱邪的年俗。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更是证实了钟馗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唐明皇时代,钟馗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有人推测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钟馗的形象,既是民间信仰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统的体现。他的故事历经千年仍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他的神奇事迹,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不惧邪祟、斩妖除魔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每当岁末之际,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钟馗的画像,以驱鬼避邪,祈求平安吉祥。这种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