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古代的税收制度可谓千姿百态,涵盖诸多方面。简而言之,老百姓当时需要缴纳三种税收:徭役、赋和税。
徭役,指的是国家需要你出力的时候,比如建造宫殿、挖掘运河、修筑城池等,都会征用你的体力。赋,则是用你手中的“贝”去“武”,也就是说,你需要用金钱和装备来支持国家的军队。而税,则与“禾”相关,国家会对农作物进行收成,也就是所谓的农业税。
从税收制度的发展脉络来看,虽然历经演变,但大体可归纳为三条规律。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变为以财产税为主,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两税法”的实施。税收形态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后者无疑更为便捷。税收结构也从农业税逐渐转向工商税,因为商业领域有着更为丰厚的利润。
接下来,让我们按时间顺序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初期阶段,“相地而衰征”的制度逐步过渡到秦国的“变法”。夏、商、周时期,土地皆为王室所有,但经过春秋战国的一系列变革,土地逐渐转为私有。随着基础经济制度的改变,各诸侯国的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人头税、实物税、农业税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税收并存。
公元196年,曹操推出政策,改变了原有私有田主导的局面,大量公有屯田出现。这一变革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制度。公元204年,曹操实行“租调制”,在战乱频发的背景下,选择田租、户调均征实物的方式。
在租庸调制崩溃后,“两税法”应运而生。长达数百年间,土地呈现公私并存的“二元结构”。而“两税法”的确立,意味着废除租庸调制的人头计税标准,改按土地、资产来征税。此后,中国土地制度基本回到私有的“一元结构”。
到了战争后,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以工商税为主。在1840年英国大炮轰击中国之前,中国的税收制度以农业税为主体。但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卷入全球化浪潮,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中国的税制转向以工商业税为主的近现代税制。
大体介绍中国古代的税制,还有许多著名的变法和改革未及细述,如“变法”、“一条鞭法”等。但中国的税制一直在不断演变,其变化线路清晰可寻。古代的税收制度是一部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