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大多采取一日两餐制,为什么唐朝还是以胖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无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探寻那些关于唐朝的有趣事迹。
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那时的人们大多一日两餐,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节奏。第一顿饭在朝阳初升时享用,为繁重的农活注入能量,称之为“大食”;而午后的一餐则在日落前进行,为即将开始的夜晚做好准备,称为“小食”。在上层社会和士人阶层中,却逐渐兴起了三餐制,这种饮食模式也逐渐流传开来。
提及唐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荣与昌盛。正如诗句所描绘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那是一个丰衣足食的时代,人们有足够的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这并不意味着唐朝的审美标准就是以胖为美。
历史记载中,除了对某人的美貌与权势的描述外,很少见到关于肥胖的描绘。例如,唐朝的两位宠妃——梅妃杨玉环与杨贵妃,她们都被描述为美丽动人,其中杨玉环更是被赞为丰满而非肥胖。
如果唐朝真的以肥为美,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玄宗,为何没有选择肥胖女子作为爱妾呢?如果后宫真的是全国肥女集中地,那画面恐怕太过美好,让人不敢直视。
从唐朝画家们的作品来看,如《步辇图》中的仕女们,看起来丰满却绝不肥胖,身材高挑而不失纤细。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也展现了仕女们的高挑与纤瘦。
唐诗中也有很多关于女子身材的描述,如“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以及“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等,都展现了唐朝女子纤细的身姿。
唐玄宗在为儿子选妃时,标准也是“细长白晳者”。这进一步证明,唐朝的审美标准是多元化的,以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者为最美。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人饱受饥饿之苦,肥胖的人自然稀少。在这种情况下,“物以稀为贵”,肥胖的人因此更受欢迎。但这并不代表唐朝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唐朝的审美标准并非以胖为美,而是更加注重身材的匀称和纤细。这样的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历史记载中,也反映在当时的艺术作品和诗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