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做什么 有什么作用
对于古代大臣上朝时的礼仪和文化,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特别是他们手中所持的那个神秘的板子,究竟有何深意与用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探寻其中的奥妙。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朝廷之上,文武百官整齐列队,人手一块板子。当某位大臣需要向皇帝奏事时,便会出列,用板子挡住自己的脸,低头向皇帝奏明。那么,这个板子究竟是何物?它在大臣上朝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其实,这个板子叫做笏板,又名朝笏。别看这笏板虽小,其制作材质却颇为讲究。木质、玉质、象牙、竹子等都可以做成笏板。而且不同的官员、不同的官阶使用的笏板材质也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官位较低的官员使用的是竹制或木制的笏板,而高官显贵则使用更为贵重的玉制或象牙笏板。历史上有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象牙笏板。
笏板在古代官员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荣誉与官职的象征,甚至在新剧里饰演官员登场时,也有“袍笏登场”的说法。《释名》中对笏板的解释是:“笏,忽也,备忽忘也。”由此可见,笏板最初是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者用来记录自己需要上奏的内容,作为备忘之用。
除了这些基本的用途,笏板还是一种礼制的产物。在纸张发明之前,笏板的实用性非常高。而随着纸张的普及,笏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礼节性的物品。封建时代的天子神圣不可侵犯,臣子在面对皇帝时,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繁多。为何臣子在上朝时要举起笏板挡住自己的面部呢?其实这是为了表示不敢直视天子的仪容,从而彰显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到了清代,这一传统逐渐被废弃。清朝官员的官服为马蹄袖服饰,在见到皇帝时,他们需要行跪礼并拍打马蹄袖。自然,笏板也就无法再使用了。虽然中国不再使用笏板,但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仍然保留着使用笏板的传统。比如,日本的神职人员在举行某些仪式时,仍然会手持笏板。
笏板作为古代大臣上朝时的重要物品,不仅是荣誉与官职的象征,也是一种礼制的体现。它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变迁。今天,我们通过探寻笏板的奥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