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一阴招让儿子登上皇位 却被司马懿偷学
三国时期,曹操发布求贤令的事迹一直为人称道。人们赞美他求贤若渴的精神,然而实际上,求贤令的效果并不如预期那么显著。真正有能力的人,在三国分裂之际就已决定了自己的归属。求贤令在当时对于他们而言,吸引力并不大,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招聘广告。
丞相曹操的智谋过人,他对求贤令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招揽人才。求贤令中的一条重要内容便是恢复“五等制”,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这一制度的恢复对于曹操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刘邦时期,异姓不得封王的法令使得五等制消失。对于曹操来说,如果不恢复这一制度,他就无法真正地掌控朝廷,也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大计。
恢复五等制是曹操为将来篡取天下所做的铺垫。他明白,尽管所有人都清楚他的心思,但他仍需遵循古代的规矩,不能莽撞行事。他处心积虑地想要成为皇帝,但最终是他的儿子成为了曹魏的第一代皇帝。在他死后,他的策略被另一族原封不动地效仿,他们试图为曹家赢得天下,但最终却徒为他人作嫁衣。
对于曹操的评价,人们历来褒贬不一。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他颇为排斥,刻画得并不如历史上真实。他平定了北方,发展屯田,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迅速恢复,这些都是他的大功绩。有些人对他的缺点大肆渲染,却对他的好处只字不提。相反,也有人拼命扩大他的优点,对他的劣迹避而不谈。
对于求贤令的颁布,虽然曹操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招揽贤才,但这一政策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他通过政治手段避免了血腥事件,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算是最好的选择。关于他平定北方的功绩,我们不需要过分赞扬,因为这些行为的出发点不过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霸业。尽管这些行为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并不能因此就将他视为英雄。
我们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公平的评价。对于曹操的功绩和劣迹都需要正视,既不过分夸耀也不一棒子打死。他的确做了一些好事,但也有不少的过失。对于他的评价应该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公正的判断。网络时代的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评断往往只关注一个点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我们需要全面看待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才能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