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准考证”上没照片 如何识别考生身份?【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对于名利和仕途的影响深远,因此考试作弊现象尤为严重。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各朝都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尤为完备,其考场纪律堪称“史上最严”。
在那个尚未有照片技术的时代,如何辨识考生成为一大挑战。考试作弊最直接的方式是找人,即“代笔”或“倩枪”、“”。由于古代“准考证”上没有照片,考生凭票入场,给“”带来了可乘之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清场实行了严格的“点名识认”制度。
所谓的“点名识认”,就是在考场入口设牌,考生按照牌上的号码和省份名次进场,接受辨认。这种辨认并不容易,因为守门人都是新换的兵役,可能并不认识考生。这时,考生需要拿出“识认官印结”,一种证明考生身份的行政文书,防止冒名顶替。担保人即“识认官”需现场辨认考生,并在点名册上登记。这种办法可视为一种原始的人工“人脸识别技术”。
除了“点名识认”,考生还需经过第二道关口——“搜检”。这一程序旨在防止考生携带作弊资料进场。从隋唐时期开始,朝廷就严禁考生携带考试资料入场。到了金朝,甚至采取了极端的“裸检”手段。虽然这种做法有悖斯文,但在清代又重新受到重视,连内裤都会进行搜检。
清代对考场纪律的重视程度达到了顶峰。据记载,考生在入场时不仅要接受搜检,还要穿规定服装。怀挟手法五花八门,如藏于衣帽、器具,甚至藏于内裤中。乾隆九年的一次乡试搜检中,当场搜出怀挟者42人,临时弃考者更是高达2000余人。为了彻底杜绝作弊,清朝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带入场的食品都要切开检查,连内衣内裤的材质和样式都有明确要求。
乾隆皇帝曾亲自解释为何要对内衣内裤进行搜检:“设无所别,而一概从宽,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这说明皇帝对作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和对考试公平的坚决维护。这样的严格管理,无疑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防作弊措施体现了朝廷对考试公平的重视。从“点名识认”到“搜检”,每一道程序都是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古代朝廷通过智慧和努力,为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论处罚之严明
在嘉庆年间所编纂的《钦定学政全书》中,卷十九的《考试场规·附载律例》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对应试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应试的举监、生儒以及官吏人等,若被发现怀挟文字或银两,处罚力度极为严厉。
一旦在考场中被搜出携带禁物,这些应试者将面临多重处罚。他们会被戴上枷锁,示众一个月,这是一种公开的羞辱,让违规者付出声誉上的沉重代价。一个月的时间过去,这并不是处罚的结束,而是另一重考验的开始。
满日之后,他们还要承受一百杖刑的肉体惩罚。这一刑罚不仅是对违规者的严厉警告,更是对其行为的直接否定。肉体上的创伤,精神上的打击,使违规者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
除此之外,最为严厉的处罚是革去职役。对于当时的举子来说,职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革去职役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社会地位和生计来源,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最大打击。
这样的处罚规定不仅体现了对考试公正的坚决维护,也显示了对于诚信应考的重视。在科举时代,公正公平是选拔人才的基本准则,任何违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严厉的处罚制度,无疑为当时的考试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今天看来,虽然时代变迁,但诚信应考的原则依然不变。对于任何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都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份公正,坚守诚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