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分崩离析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吗?
分崩离析:解读其含义、来源与典故
一、什么是分崩离析?
“分崩离析”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难以控制。该成语中的“分崩”表示分裂、崩溃,“离析”则表示解体、分离。
二、分崩离析的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先秦·孔子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是形容当时鲁国的状况,表示季氏掌控下的鲁国已经处于分裂崩溃的边缘。
三、分崩离析的典故背景
在春秋时节,鲁国的医生季康子试图攻击附近的小国并吞并之。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作为季康子的谋臣,对此持有异议。他们向孔子求教,孔子表示,如果两人辅助季康子,应该尽力阻止其使用武力。冉有表示季康子的野心难以遏制。孔子则指出,治理国家应关注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不是仅仅依赖武力。当国家内部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时,即使外部看似强大,也难以维持长久。这里的“分崩离析”用来形容季康子所掌控的鲁国因内部矛盾而面临分裂瓦解的危机。
四、示例
孙中山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的:“如果你能用宪法谋统一,那么分崩离析的局面就可以收拾了。”这正是用“分崩离析”来形容国家因内部矛盾而陷入分裂混乱的状态。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四分五裂,描述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的状态。
反义词:坚不可摧,表示非常坚固,无法摧毁。
“分崩离析”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或者集团组织因内部矛盾而陷入分裂混乱状态的成语。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道理,提醒我们要注重集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防止因内部矛盾而导致整体的分裂和崩溃。深入理解分崩离析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来源
众所周知,成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瑰宝,其中“分崩离析”这一成语,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这一词汇源自古代文献,具体出自《论语·季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这个成语背后的含义与故事。
一、成语含义
分崩离析,汉语成语,拼音为fēn bēng lí xī,主要用来形容国家或集团因为内部矛盾、纷争等问题导致的分裂、瓦解、崩溃的状态。当国家政治混乱,人民离心离德,国家就会如同分崩离析般陷入混乱。这个词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表达了对某种状况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二、成语来源
关于分崩离析的来源,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季康子掌控大权,企图攻击附近的小国。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作为季康子的谋臣,向孔子求教如何建议季康子。在这个背景下,孔子用“分崩离析”来形容鲁国可能的混乱局面。这里的“分崩离析”,意指国家四分五裂,失去控制。
三、成语辨析
近义词:土崩瓦解、四分五裂等,都表达了国家或集团因为内部问题而崩溃、瓦解的含义。
反义词: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等,则表达了坚固稳定、无法摧毁的意象。
四、成语应用
分崩离析这个成语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一个国家因为政治纷争导致社会动荡,就可以用“分崩离析”来形容。或者说,一个团体因为内部矛盾而解散,也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或决策失误,也可能导致一个团体或国家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
分崩离析是一个深刻反映社会现象的成语。它警示我们,一个国家或团体要想繁荣昌盛,必须注重内部团结和稳定。只有解决了内部矛盾,才能抵御外部挑战。我们应该珍惜团结,避免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