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不讲诚信 为什么还得到了燕国相印-
回到燕国,各种传言纷纷扬扬,民众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指责苏秦是个骗子。他们说,苏秦虽然让齐国归还了十座城池,但那是因为燕国的团结与秦国的强大迫使齐国让步,而非苏秦的游说之功。不仅如此,他们还指责苏秦侵吞了齐宣王向燕国道歉的一千金,并厚颜无耻地要求成为燕国的相国。
苏秦对于这些传言和指责,只是苦笑。他决定前往王宫,向燕易王汇报情况。沿路的大夫们对他大多低声斥责,嘲讽他。但苏秦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地走向王宫大殿。
在大殿上,苏秦鞠躬行礼后说:“大王,关于我在燕国的功过,我听到了一些传言。其实,我认为功过是非,大家心中自有公论。当初,我来到燕国并未立下任何功劳,但大王您却以重金礼聘,亲自城郊迎接我,并在朝堂上给予我高位。如今我为大王取回十座城池,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战和亡国之危,但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待遇。我想知道,这其中是否有何不妥?”
燕易王看着苏秦,有些尴尬。这时,一位老臣站出来指责苏秦出身卑微,是个不讲信义的人。朝堂上顿时一片附和之声。
苏秦并没有生气。他笑了笑说:“这位大人所言极是。我确实出身卑微,但你们是何出身呢?大王希望我是何种人呢?”
接着,苏秦继续说道:“世上常推崇三种人:孝子如曾参、高士如伯夷、信士如尾生。但我并不认为这三种人值得推崇。一些人视他们为榜样,但我却觉得这是迂腐可笑。”
有臣子指责苏秦毁谤德行。苏秦又是一笑:“我为何看不起这三种人呢?如果我是个像曾参一样的孝子,又怎肯远离父母来为大王效力呢?如果我像伯夷那样追求德行至清至洁、宁死不吃周武王的小米,我又怎会选择来到这纷争乱世之中为燕国奔波呢?至于尾生那种信士,如果我像他一样讲究信义到如此地步,那么我为何不去直接告诉齐宣王我的目的呢?”
苏秦言辞犀利,直击要点。他接着说:“看看在座的各位大臣们,满口仁义道德、忠诚孝义。但在燕国危难之际、城池被夺之时,你们为何不出面?为何要求我这个来自东周的乡野之人为你们游说齐宣王?不就是因为我苏秦不讲孝、不讲忠、不讲信吗?如今我已完成任务,齐国归还了燕国城池。难道现在各位开始嫌弃我这个不讲忠孝信义的外人了吗?”
一席话让所有大臣都无言以对,燕易王也感到尴尬无比。苏秦接着说:“我讲个故事吧。有一个人要去远方做官,但他的妻子却在家偷情。当男人快回来时,妻子想用毒死他。这时妾听到了消息并想阻止这一切发生。但当她端酒给男人时却故意失手打碎了酒壶以避免悲剧发生。”接着他解释说:“其实啊大王、各位臣子,我就是那个妾啊。”在追求燕国繁荣的征途上,他曾一路奔波,舍身投入。那一瓶象征国家存亡的毒酒,被他毅然倒掉,成功地守护了燕国的安宁。燕国对他的回应是怎样的呢?他付出的一切,却换来了燕国君臣的打击报复。这样的结果,让他心生疑虑,忧虑自己的遭遇会使未来的志士对燕国望而却步。
苏秦的话语充满了辛酸与无奈,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失落,甩袖离开朝廷。那一刻,整个燕国的命运似乎都在他的离去中颤抖。
燕易王见状,心中深感愧疚。他知道苏秦的付出与牺牲,明白他的价值。他迅速命令手下拦住苏秦,用诚恳的言辞安抚他,向他道歉。燕易王表达了对合纵的坚持,并当众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任命苏秦为燕国的相国。
这一决定是对苏秦个人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他在燕国中影响力的肯定。燕易王的话语间充满了决心与期待,他希望苏秦能够继续为燕国的繁荣努力,帮助燕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苏秦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既惊讶又感动。他知道这是燕易王对他的认可,也是对他过去付出的肯定。他决定继续为燕国效力,用他的智慧和努力,帮助燕国实现更大的发展。这一刻的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仿佛已经看到了燕国的未来在他手中绽放光芒。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微笑。他与燕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以上内容生动地描绘了苏秦与燕易王的互动,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特点,又使文章更加生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