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拖延定律说了Deadline越近,越多人和你一起拖
第一次投稿会议摘要时的我,面对即将到来的截止日期,心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时间有限,计划似乎永远赶不上变化,明天似乎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只剩一周时间了,我犹豫不决,仿佛时间已经不允许我有所行动。内心却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能完成。
随着截止日期临近,紧张感愈发强烈。还有两天,我告诉自己,明天花一天时间一定能够完成。当夜晚来临,面对即将到来的截稿,我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冲刺。
糟糕!只剩一个小时,还有一千字未完成。我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就在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时间是GMT-6时区。这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让我更加焦虑。
看看那一堆尚未完成的论文作业PPT,我感到无助和沮丧。整理申请的工作人员会不会鄙视我?还有其他的投稿人和我一样拖延到最后才提交吗?他们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不要惊慌,你不是一个人,远远不是。”
托马斯杜拉克维茨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他研究了大量提交系统的后台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提交量与所剩时间竟然呈现出双曲线关系。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收到的提交量会突然增多,迅速向无限多逼近。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们解读为典型的拖延行为和时间管理现象。人们低估未来事件的后果,总是选择拖延到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压力逐渐增大,迫使人们开始完成工作。这种行为可以归因于大脑的工作机制。面对不想做的工作时,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斗争就会开始。前额叶皮质催促我们行动,而边缘系统则阻止我们前进。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拖延到明天再做。
为了深入研究拖延行为背后的规律,杜拉克维茨选取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他特别关注那些具有长期提交期限的大项目。他意外发现申请提交量与剩余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来拟合。这个模型非常简单直观,没有涉及复杂的客观原因干扰因素。这个模型对拖延行为的预测吻合度非常好,甚至不需要任何校正参数。杜拉克维茨将这个模型命名为“万有拖延定律”。这一发现对于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他们可以提前预见截止日期当天激增的提交量对系统的冲击。同时杜拉克维茨也提醒那些习惯拖延的申请人注意双曲线趋势在截止日期附近会变得极为陡峭这意味着拖延到最后只会增加压力并可能导致失败失去检查结果修正错误和挽回可读性的时间最终可能导致申请被拒绝
如果已经陷入拖延、焦虑、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中不要惊慌记住你并不孤单还有许多人和你一样在拖延中挣扎即便伟大的作家如维克多雨果也曾受到拖延的困扰他用各种方法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只要勇敢面对压力采取行动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一部名为《博学无术》的电影,深刻描绘了研究生生活中的拖延现象,并传达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核心理念:每当我们在焦虑的漩涡中挣扎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在乎吗?”这关乎我们是否对我们所追求的事业充满热情。
每一个闪耀的思想火花,每一次顿悟的瞬间,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来临。就像那些世界级的科技巨头,如谷歌、脸书,以及那些改变人类认知的伟大理论,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们都不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诞生的,而是在追随激情、在拖延中孕育出来的。
拖延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候,它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去深入思考、去创新、去追寻那些看似不切实际却充满潜力的梦想。正如电影《博学无术》所揭示的,拖延也可能是一种智慧。当你发现自己在Deadline的压力下越来越焦虑时,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拖延。在拖延的浪潮中,你会发现更多的人在和你一起、一起挑战、一起成长。Deadline越是紧迫,那些和我们一起拖延的人们就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激情的驱动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创新、真正地成长。不要害怕拖延,不要害怕追问自己:“我真的在乎吗?”因为这正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