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螃蟹也能成灾:古人是何时学会吃蟹的
在遥远的1980年,西班牙遭遇了大规模的蟹灾,他们的稻田被螃蟹入侵,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后,很多人听后忍不住笑了出来。在中国,螃蟹被誉为美味佳肴,尤其是在菊黄蟹肥的季节,大批上海人纷纷前往江浙品尝螃蟹,以至于交通拥堵不堪。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方螃蟹就无害了。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也曾面临过类似的蟹灾窘境。《礼记·月令》中提到,在孟秋时节,阴气盛行,螃蟹会出来破坏水稻。历史上,中国也曾遭遇过大规模的蟹灾。据记载,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曾遭受过螃蟹的严重侵害,导致整个吴国的粮食作物减产甚至无法为春播留下足够的种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蟹灾在之后的几千年里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答其实十分简单——螃蟹被人类吃掉了!在闹蟹灾的那些年代里,人们早已养成了吃蟹的习惯。早期的文献如《周礼》和《汲冢周书》中就有关于吃蟹的记载。从渤海湾地区进贡的海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食用海蟹。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淡水蟹也逐渐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诗人们也用诗笔描绘了这个场景。唐彦谦的《蟹》一诗中,生动描绘了抓蟹、卖蟹、食蟹的场景。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如何捕捉螃蟹并把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大诗人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螃蟹的诗篇如李白和韩驹的诗篇都反映出他们对螃蟹的喜爱。不仅仅是唐代人爱吃螃蟹,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苏东坡就曾以一首诗换取两只尖团蟹品尝。到了明清时期,食蟹文化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进步。李贽和李渔都对螃蟹的美味赞不绝口。近现代的人们更是直白地表达对螃蟹的喜爱和追求。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女士的诗句“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更是表达了对螃蟹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样的背景下蟹灾逐渐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了。人类对美食的追求导致了螃蟹的数量得到了控制从而使得这一灾难逐渐消失。这也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生关系。无论是西班牙还是中国人类都会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