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蟹(鱼米之乡——宝应)
自古以来,宝应便以其“鱼米之乡”“水乡泽国”的美誉闻名遐迩。这里水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盛产鱼、稻米之地。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境内河湖密布,有着大运河、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四十余条河流。这里风光旖旎,烟雨朦胧,河渠如网,小船往来穿梭。老城区的小桥流水人家,尽显古老的韵味。
宝应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县内水面资源丰富,沟河湖荡纵横交错,各种淡水鱼、甲壳类、贝类水生动物品种繁多。据1994年县水产部门的调查,渔业捕捞品种有三十多种。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如蒙古红鮊、翘嘴红鮊等。还有中华绒鳌蟹、青虾、白条虾等甲壳类动物,以及龟、中华鳖等爬行动物和蚌、螺、蚬等贝类动物。
多少文人墨客曾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宝应县新开湖》便是其中的一首。
宝应是一个足以让人入梦的地方。在这里长大的我,除了种田踩藕的经历没有,但摸鱼捉虾掏螃蟹的本事还是具备的。儿时的小河风景已成为我缠缠绵绵的记忆,那些生活中的影子、远逝的风物,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宝应的沟多、河多,桥多,湖多,荡多,河埠头亦不少。河埠头是人们挑水、淘洗的地方,也是女人们洗衣服的世界。棒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河边。
我在大运河畔的水门桥长大。水门桥下一条河是宋径河,今天的城市河。小时候,我常坐在码头上,感受小鱼虾在脚边穿梭的痒痒感觉。那时候捉到的鱼大多是刀子鱼和鲹子鱼,味道极其鲜美。
记得舅舅来家里时总是大快朵颐地吃鱼。他吃鱼的方式堪称一绝,用筷子夹住鱼头放入口中,然后慢慢拖动,鱼完整脱落。那个年代,鱼价低廉,大新桥的鱼市总是熙熙攘攘。
曾有一位大厨说过,宝应的鲜鱼和湖虾可以烹制出百种鱼菜。陪客人在水上漂饭店吃过一次鱼席后,我深感其言不虚。全鱼宴的菜肴鲜嫩味美、营养丰富,选用的鱼类水产品为主要原料,保持鱼之原味,集河鲜、湖鲜之精华。每一道菜肴都让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
宝应人日常也会做一些美味的鱼菜。如红烧鱼块、红烧小杂鱼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色鱼种如虎头鲨和昂刺鱼,它们的吃法多种多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宝应的鱼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鲜美的味道吸引了无数食客。这里的鱼类水产品丰富多样,加上水乡厨师的精湛技艺,使得宝应的鱼菜成为了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无论是全鱼宴还是日常鱼菜,都让人回味无穷。曾经,我有幸被邀请到一位好友家中品尝她特制的虎头鲨烩粉皮。她熟练地将虎头鲨熬制成鲜美的汤底,轻轻捞起鱼肉,去骨后,再与粉皮、香葱、姜丝和胡椒完美烩炖。那味道,简直让人惊叹,鲜美的程度绝不亚于甲鱼烩粉皮。
宝应鲫鱼,人称“刀子鱼”,形状犹如扁扁的刀片,背厚肚薄。其中,“荷包鲫鱼”更是名菜。相传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在其好友于叔度家品尝一道名为“老蚌怀珠”的佳肴,其外形似河蚌内含明珠,味道绝佳,赢得食者无数赞誉。到了乾隆时期,“荷包鲫鱼”(又名“怀胎鲫鱼”)以其与“老蚌怀珠”相似的独特魅力,赢得了更多的美誉和声誉。
宝应的野生鲫鱼,大小适中,极品者半斤重,一条一斤。而我个人特别喜欢品尝小的刀子鱼,它们价廉物美,四季皆宜。尤其在秋冬季节,刀子鱼的脂肪丰富,肉质肥美。
宝应黄鳝被誉为长鱼,烹饪出的菜肴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它的功效包括补虚养身、调理气血、产后恢复等。宝应的甲鱼、河虾、螃蟹等也是当地的水产佳肴。其中宝应湖大闸蟹更是名声在外,被誉为“七星级”标准大蟹。其独特的生长环境赋予它们独特的品质,肉质鲜美无比。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宝应湖众多、河流纵横、水产品丰富。这些水产品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无机盐和不饱和脂肪酸等。日常以水产品为主的饮食使这里的人们身体健康、美丽动人、体魄强健。而宝应湖大闸蟹更是成为当地的骄傲,被誉为中国河蟹的顶级品牌。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