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结束科举制度:这套科举制度曾领先世界
【历史上的今天,让我们回溯到那个改变历史的年份——1905年。在这一年,清结束了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曾经领先世界长达千年之久。】
科举制度,无疑是古代中国最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之一,它的历史跨度超过千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古代文明的独特标志,为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底层的平民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中心的门户。
就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和范进,这两位落魄的底层书生,也因为有科举制度,而有机会飞黄腾达。周进,从社会的最底层,连普通乡民都能对他嗤之以鼻,然而通过科举,他成功跻身高层,成为国子监司业品,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也大致如此。如林则徐,出生于底层家庭,父亲为教书先生,母亲则是家庭妇女。通过科举制度,他成功跻身一品大员之列,成为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欧洲的世袭制度下,这样的人物几乎不可能出现。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秦汉之前采用的是世袭制度。这种制度下,阶级完全固化,底层平民毫无出头之日。商鞅的变法打破了这一局面,允许底层平民通过战功跻身至少中产阶级甚至高层。汉代开始采用的举荐制度,即举孝廉,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举荐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大部分人才都被门阀和贵族集团所垄断。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文章写得好虽不必然代表人才济济,但至少能反映出人的思维水平和智商。这两点高的人才有后续学习和发展的潜力。宋、明、清等朝代推行科举制度后,国内相对稳定,阶级矛盾得到缓解。
可惜的是,科举制度后来逐渐变质。八股文的出现使科举制度更为落后。八股文形式的科举考试容易阅卷且相对公平,却难以找到真正的人才。一些不通世务的书呆子也能写出优秀的八股文,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可能因此而埋没。左宗棠这样的栋梁之才就始终不擅长写八股文。由于八股文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实际用处,许多备考多年却未能通过科举的人只能以教书为生,生活艰难。洪秀全备考十多年却未能通过科举,最终选择创立太平天国。
科举制度的存在为底层百姓提供了上升通道,缓解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需要不断革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