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都做了些什么 为什么说是大好河山是被
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奇特王朝,无疑元朝是其中之一。它的奇特不仅在于其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在于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可以说,元朝是政治经济的多元交融的时代,而元朝的皇帝们则是这个时代的独特代表。
元朝的统治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自信,将战争和享乐视为己任,而对民间的百姓则显得漠不关心。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意外地为民间百姓提供了宽松的活动空间,使得经济一度繁荣,商业蓬勃发展。元朝的皇帝们在大都的折腾,却让大好河山逐渐丧失。
元朝的统治者对祖先的骄傲,让他们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制度优越感。尽管他们尝试汉化,使用典章制度,但骨子里依然看不上。他们并非不想治理这么大的领土,而是真的不懂。自己不会,也不愿意向汉人学习,只能盲目折腾。
比如元朝的皇帝们下发的诏书,简直可以当作笑话来读。诏书中的白话文,如“这个事就这么办吧”“朕已经知道了,你们看着办吧”,显得极为随意。尽管朝中有饱读诗书的汉臣能够写出优秀的官样文章,但他们却偏偏不屑使用。朝廷的公文直接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感官,得不到读书人的认同,更何谈百姓的认同。
更要命的是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元朝的覆灭与不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起初到元顺帝的一百多年间,几乎没有一个皇帝能够顺顺利利地继位。忽必烈的继位就是个极坏的例子,他是混来的皇位,这也导致蒙古帝国分裂。之后的皇帝继位都充满混乱和谜团,如成宗和武宗的不明不白继位,以及他们的突然离世,都让人扑朔迷离。
后来的仁宗和英宗虽有儒学修养和汉化的决心,但面对蒙古贵族的反对和色目人的附和,他们显得无力回天。好不容易出现的两个明白皇帝,却因种种原因过早离世。之后的皇帝们看到汉化的困难,又无法摆脱不汉化的困境,于是选择逃避,导致在元朝中期的四十年里换了九个皇帝,人均任期短暂。
这些走马灯一样的皇帝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大都是酒鬼、淫虫、饭桶。这些皇帝的行径太过荒唐,甚至无法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他们只顾自己的享乐,对老百姓的需求漠不关心。他们的折腾不仅与老百姓关系不大,还要命的是财政问题。君臣们如此挥霍无度,再多的钱财总有花完的一天。一旦财政崩溃,农民起义就会风起云涌。最终,历史上兵锋最强的蒙元王朝就这么成了短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