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葬礼:壮族人的葬礼有什么样的特殊仪式
在人世间与死亡的边缘之间,有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逝者被暂时安置在静谧的正厅之中,人们用柚叶、桃叶和姜煎水为他们净身,换上新装。此刻,孝男孝女们放声痛哭,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与哀思,甚至有人吟唱着悲伤的《丧歌》,以此来告别亲爱的亲人。这样的仪式持续三天,亲友们纷纷前来祭拜,洒酒供祭品以示缅怀。人们将死者生前珍爱的物品放在尸旁,用铜钱遮挡眼睛和嘴巴,或用糯米饭和茶叶填充,寓意着让死者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有充足的“赶路饭”和“买路钱”。有些地区,尤其是子女为父母办丧事时,会请来歌师唱起“哭丧歌”,颂扬死者的生前事迹,同时提醒世人要尊敬长辈,铭记祖先的恩德。
而在死亡之后的一个特殊时刻——第二十一日,家属会将逝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带到坟前焚烧,这被称为“过三七”。还有一种传统的“二次葬”习俗。在葬后三年,人们会揭开棺材,取出骸骨放入陶罐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捡金”。随后,这些装有骸骨的陶罐会被安置在特定的洞穴里,直到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再次安葬。只有经过这样的仪式,死者才能真正成为祖先神灵受到供奉。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逝者,他们被视作会化作恶鬼。为了安抚这些灵魂,必须进行火葬。在这个过程中,道公会诵经打斋,将骨灰与道公一起跳过火坑,这样逝者的阴魂才能与祖先神灵平起平坐。
巫师,这一能在人神之间交通的角色,被分为巫和师两类。巫多以巫婆的形象出现,她们穿着普通服饰,没有师徒传承和经典记载。她们使用的乐器简单,如瓢和铃铛。而师,又称师公,他们通过师徒传承,但不组成任何组织。他们不仅可以结婚生子,而且日常饮食也没有禁忌。他们主要为人们“驱鬼”、“祈鬼”、“择吉”、“求福”。他们的经典被称为《壮经》,用壮语的土俗字书写,内容涵盖了民间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象等,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本土宗教——摩教——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遭遇了巨大的打击。那时被视为封建迷信,《布洛陀经诗》被大量焚烧,许多地区的巫师和巫婆被视为异类受到打击,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后,随着中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落实,摩教才逐渐恢复。但如今的大多数年轻壮族人并不了解这一宗教和它的经典《布洛陀经诗》,信仰者也寥寥无几,这无疑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