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称帝?是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吗
在汉室的末年,天下陷入混乱,朝纲伦常虽然仍在形式上存在,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严峻的现实所考验。各路军阀,包括曹操在内,都深受儒家忠、孝、仁、义理念的影响,他们在争夺权力和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依然以朝廷的名义行事,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以此获取道义上的支持。
曹操在平定董卓、消灭叛乱时,打的就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他废掉汉室,登上宝座,那他就与董卓、吕布等残暴之人无异。曹操拥有超越董卓和吕布的智慧和谋略,他深知背负历史骂名的可怕,因此他并不愿意成为乱世的罪人。
尽管曹操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的实际权力已被架空,这也是事实。许多人已经唾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是常态。曹操也常指责他人为乱臣逆贼,他真正担心的,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才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不敢轻易僭越称帝。
据《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的福气已尽,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能消除民害、被百姓拥护的人就是天生的领袖。如今殿下领兵三十余年,功德显著,被天下人依赖和归顺。顺应天意民心,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曹操回应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在我,我愿成为像周文王那样的圣人。
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阐明:“齐桓、晋文之所以名垂至今,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广大,但仍能尊奉周室。”这意味着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他们在称霸之后仍然尊奉周王朝,因此能够名垂千古。曹操借此表达他的意愿,虽然他的势力强大,但他绝无二心。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篡位的奸雄,而是想成为一个辅佐幼主的能臣。所有这些都表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不想背负历史骂名,而是想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曹操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深刻理解的政治家。他明白在乱世之中,如何行事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道义上的支持,同时也深谙如何避免背负历史的骂名。他的行为和言论都表明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他希望能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