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当初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坐上皇帝后刘备为何
对于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为何在成为蜀汉皇帝后态度大变?让我们跟随奇秘网小编的步伐,一起这一话题。
三国时期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时代,众多英勇的猛将和聪明的谋士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也使得《三国演义》等名著长盛不衰。其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小事上,刘备开始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例如,在封赏汉中王时,诸葛亮对刘备的某些加封决策持有异议,但刘备并未采纳。至于与关羽之间的关系问题,刘备表示自己会妥善处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斩杀张裕一事上,诸葛亮为张裕求情无果,刘备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在大事上,刘备甚至不闻不问。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发生在刘备伐吴的决策上。刘备坚决要去攻打东吴,而诸葛亮则认为应该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魏。尽管诸葛亮没有直接表达反对意见,但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态度。最终,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蜀汉大军惨败。
那么,为什么刘备在成为皇帝后会如此不听诸葛亮建议呢?前后形势的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加入集团时,刘备处于窘迫的境地,缺乏可用的人才。诸葛亮的出现对刘氏集团来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扩大和政治经验的增长,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事,逐渐不再完全依赖诸葛亮。
刘备和诸葛亮在治国理念上也存在分歧。诸葛亮注重法度治理国家,而刘备则更加注重人情和家族利益。随着刘备地位的上升,他开始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考虑。刘备的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也在逐渐增长,这也导致了他与诸葛亮在一些决策上的分歧。
刘备在成为皇帝后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随着势力的扩大和政治经验的增长,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事;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的增长也使得他们在一些决策上存在分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图片展示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如同师者一般。
当我们谈及诸葛亮,往往会联想到智慧的化身,几乎无所不能。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有其自身的短板。
传统的评价和民间传说往往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者。从文到武,从五行八卦到各种技艺,他似乎都游刃有余。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全然如此。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他在治理军事、整顿国家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出奇谋、运用奇兵方面稍显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军事战略。”这一评价相当中肯。
刘备深知诸葛亮的长处和短板。他让诸葛亮在治理地盘和外交方面发挥所长,而大部分的军事行动则由自己亲自指挥。这说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同时也意识到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短板。
每当遇到重大抉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刘备通常会尊重诸葛亮的意见。但在军国大事上,当两人意见出现分歧时,刘备往往会保留自己的判断。他知道诸葛亮的短板,因此他的决策并非完全依赖于诸葛亮的建议。相反,他会参考诸葛亮的意见,同时也会重视其他谋士如法正的建议。
在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忠诚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虽然他在军事方面有所欠缺,但他的智慧和才干仍然为后世所称赞。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以及他们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与分歧,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