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群众抗议游行,最后宋钦宗是如何做的?
在开封府尹王时雍的眼中,陈东似乎是一个足以诛九族的罪人。罪名有二:“为意作乱”与“劫天子”。宋钦宗在面对陈东时,却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政治智慧。
当时,金兵入侵,朝廷混乱,陈东正在太学读书,闻听宋钦宗撤了李纲的职务,他立即带领同学赶到宣德门,请求恢复李纲职位,诛杀李邦彦等。陈东的行动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宋钦宗虽然一开始害怕群众的愤怒,但他的反应却颇显政治智慧。他安抚群众,试图平息这场风波。群众的智慧不容小觑,陈东等人并未被朝廷的安抚所迷惑,反而更加激情奋发,冲破机关,猛敲登闻鼓。
面对这一局面,宋钦宗更加害怕,只得让王时雍出面稳定局面。王时雍的话并不能平息群众的愤怒,反而让群众更加不满。学生和群众纷纷要求诛杀李邦彦,甚至对其进行了围攻和攻击。陈东并未选择逃避,他坚持说:“事情是我陈东发动的,应由我自己负责。”他的英勇和决心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支持。
尽管王时雍一再建议将陈东定为死罪,但宋钦宗内心清楚陈东的爱国热情和行为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私利。他最终决定恢复李纲的职务,并当众宣读任命书。他还表彰了陈东的爱国热情,并提拔他为迪功郎等职位。宋钦宗并非出于纯粹的正气表彰陈东,而是出于政治考虑。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需要借助起用李纲和不罪陈东来保持政治稳定。他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可能不够明智,但在政治上却表现得相当明智。他知道如何平衡各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陈东却没有看清这一点他仍然执着于为国奉献并频繁上书表达意见。虽然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鼓舞了民众但同时也为自己招来祸端最终他因不明罪名而被杀害。尽管如此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奋斗。历史总是重复着相似的悲剧但每一次都有新的英雄站出来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宋朝的历史中陈东虽然不幸但他的名字和他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假如陈东再次引发,那又将如何处理?斩首示众!历史记载着这样一幕:“壬午之年,陈东这位太学生以及欧阳澈这位抚州进士,在都市中被执行了死刑。”
相较于陈东此次的遭遇,上次的处决名义上更为正当,罪名也更容易确定。但在当时,群众聚会尚未散去,公众的愤怒情绪仍在沸腾,那时的斩首并非最佳时机。杀陈东,对于宋高宗而言,是一笔既有加分也有减分的复杂账。
加分之处在于,除去心腹大患,宋高宗的内心无疑会感到十分欣慰。减分之处则在于,这样的行动无疑会伤害到忠诚正直的人士,对其执政的合法性带来损害。对于擅长政治操作的人来说,即便是坏事也能转化为好事。宋高宗通过发表罪己诏,进行了自我检讨,成功地将减分项转变为加分项。他后来多次向国民道歉,“对于陈东等人的罪行,我起初仓促应对,后来意识到只是以言论责人。对此,我深感悔恨。”他又说,“我刚即位时,对治国之理理解不足,听信奸臣之言,至今仍然痛心。即便后来赠官施恩,仍不足以表达我的悔过之意。我决定再赠官赐田。虽然死者不可复生,但我的追痛之情永无止境。”言辞诚恳至极,宋高宗因此迅速获得了明君的赞誉。
如果宋高宗真的流泪了,那也许是真的。只有观点认为他的眼泪就如同鳄鱼的眼泪。他在公开场合发布的罪己诏文采飞扬,但私下里却发布了更为严厉的绞杀令:“如果再发生伏阙事件,我将动用五军将其全部诛杀。”所谓的五军,是哪些军队呢?包括海陆空三军和警察在内的四军已经是明确的,那么还有一军是什么呢?是暗藏在社会的某个角落的黑社会军吗?这个问题我没有去深入考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宋高宗掌握着丰富的权力资源,愿意为他效命的杀手肯定不少。
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与复杂,既有政治权力的角逐,也有人性的挣扎与反思。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权力的背后都是无数人民的期待与命运。希望每一位决策者都能以人民为重,真正做到为民除害、造福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