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而自杀,都没有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于谦这位英雄的身影显得尤为悲壮。他曾在耻辱中努力迎回被瓦剌所俘的同胞,命运却在他功未成、身先死之际,反被英宗秋后算账。这一切的冤屈,都源于他曾经的决定——立英宗的弟弟。这一决定背后的深沉情感和道义担当,如今已无法被世人完全理解。
于谦的死讯传来时,天下皆知其冤。据史书记载,当日阴霾四合,仿佛连天地都为之动容。几个有良心的官员不顾可能的危险,为他祭奠、收尸。就连皇听到于谦被杀的噩耗后,也连声叹息数日。英宗虽然下了杀于谦的命令,但心中却充满了犹豫和后悔。毕竟,于谦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君王,英宗面临的困境是复杂的。他明白如果不杀于谦,自己的复位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这让他陷入了一种艰难的抉择。在这种情境下,迈过了良知的坎,杀一个功臣就变得简单起来。但明朝的朱祁镇并不是第一个做出这种选择的人。
于谦受刑的方式在史书中引起了争议。据记载,他曾被定谋反凌迟,但皇帝最终决定从轻发落,只是去其手足。这种刑罚在明朝律法中并无明文规定,被人称为“法外用刑”。据推测,皇帝可能在覆奏之时去掉了这条不合祖制的刑罚,最终于谦是被斩首的。
明朝人对于谦的冤死民愤颇大。人们不禁要问,当北京城再一次被围之时,那些大臣、将领们想起于谦的遭遇,是否会感到士气低落、无心作战?也许正是这种情绪,使得后来的明朝将领们在面对外敌时,选择了投降这条看似容易的道路。
与之相比,瓦希里·布洛欣的刽子手生涯虽然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但他始终坚守了职业道德。从1926年开始,他创下了杀掉两千多人的纪录。在卡廷森林的那次事件中,他每天工作十小时,每两三分钟就杀掉一人。他最终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那些曾经表彰他的勋章,也无法挽救他的悲惨结局。最终,这位刽子手选择了以一颗结束自己的生命。
与瓦希里相比,明朝的刽子手在面对良知与职业道德的抉择时,做出了更为明智的选择。他们宁愿违背职业道德,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这种选择虽然令人痛心于谦的遭遇,但却让人对于良知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良知和道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