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没有当上皇帝的原因: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历史名人诸葛亮:智者的选择与时代的局限
历史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璀璨,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诗赞他如伊吕般卓越,指挥若定,其才情足以比肩商汤时期的重臣。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吕尚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而诸葛亮同样以其深厚的智慧与胆识,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杜甫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对诸葛亮的评价深刻而客观,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诸葛亮在去世前的遗嘱中,体现了他的崇高地位。他掌控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却始终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如此卓越的智者没有选择成为皇帝?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人难以造反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现象。与军人武夫或流氓无赖相比,读书人造反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诸葛亮或许也是受此心态影响,没有选择称帝。他拥有强大的权力欲望,在刘备死后,他几乎掌控了蜀汉的所有权力。但他明白,即使如此,也需要时机与机遇。在功业未建之时,他需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因此不会轻易冒险称帝。试想,若北伐成功,他凭借盖世之功称帝,那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集团外部的阻力也是诸葛亮没有称帝的另一个原因。诸葛亮的荆州集团虽然强大,但益州集团仍有实力,原从集团也依然存在。这些集团的忠诚无法忽视,如果在大是大非前出现分歧,这些将领可能会选择忠于蜀国而非诸葛亮。即使诸葛亮有心称帝,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集团的态度和可能的行动。毕竟诸葛亮的荆州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历史中魏延虽然属于荆州人,但他并非荆州集团的成员。他是以部曲身份归属刘备的忠诚将领。因此即使魏延对诸葛亮个人忠诚有加,但在关键时刻可能还是会以蜀国的利益为重做出决策。这些都给诸葛亮的称帝之路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关于诸葛亮是否有野心这一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无论答案如何我们都需要用史料来证明这一点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无论如何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集团内部的纷争与挑战
假如诸葛亮真的有意称帝,他面临的不仅仅是外部的阻力,更有内部的纷争。毕竟,诸葛亮不能保证他的荆州集团的所有成员都与他同步。因为像杨仪这样的人物,内心戏颇多,究竟会如何表现,诸葛亮也难以看透。对于杨仪的真实面目,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这种内心的猜疑与不安,是他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外部环境的复杂考量
说到称帝,外部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蜀国的动态自然会引来周边势力的关注。吴国的态度尚不可知,而南蛮和西羌的蠢蠢欲动更是显而易见。魏国一旦察觉到蜀国内部有变,岂能坐视不理?此时的诸葛亮,再想如以往那样轻松应对五路危机,恐怕难以如愿。毕竟,人心隔肚皮,谁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听从诸葛亮的号令。
士兵的疲惫与民众的厌倦
汉末至三国,连年征战,死伤无数。士兵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当回忆起战友的逝去,难免心生恐惧。和平的渴望深入,他们对于战争已经深感厌倦。即使北征的军队依旧斗志昂扬,但后方部队的心态就难以保证了。从三国后期的情况来看,士兵们之所以在邓艾面前败退,除了战术问题,士气低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成都的士兵投降一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士兵们的疲惫与厌倦。远离战火的益州民众,对于战争更是深恶痛绝。
政治口号的双刃剑效应
诸葛亮以继承先帝遗志、恢复汉家江山为号召。如果他选择称帝,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这样的行为无疑会丧失人心,甚至可能导致众叛亲离。尽管诸葛亮在蜀国的军政大权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实质上的皇帝,但他选择不称帝,也并非是出于个人私欲的考虑。刘备的遗嘱中,希望诸葛亮根据情况辅助刘禅,如果刘禅昏庸则自行决策。但实际上,诸葛亮在决策时并未完全忽视刘禅的意见。他遵循的是刘备的意愿,同时也考虑到了蜀汉的实际情况。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与战略考量,是诸葛亮的智慧所在。
诸葛亮选择不称帝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他面临的内外压力、士兵的疲惫厌战情绪以及政治口号的双刃剑效应,都是他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他最终做出的决定,既体现了他对刘备遗愿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蜀汉大局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