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出兵前孙权强调不能杀关羽 吕蒙为什么执意下杀手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将带您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故事,那就是关羽的死亡之谜。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孙权多次强调不能杀关羽的背景下,吕蒙还要执意杀他呢?吕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打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于关羽来说,是他一生中风头无两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八月,关羽利用雨季汉水暴涨的时机,大败救援樊城的魏军,使得声威震华夏。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关羽因为一时疏忽,失去了荆州,最终在麦城败走,兵败被吕蒙所杀。一代武圣就此陨落。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都会注意到,孙权曾多次嘱咐吕蒙只取荆州,但不杀关羽。那么,吕蒙为何不顾命令执意斩杀关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孙权的态度究竟如何。
在电视剧中,吕蒙在关羽败走麦城后将其围困,并亲自带兵关羽。关羽自知不敌,引颈自刎。此时有来使驱马赶到,大喝“主公有令,不得斩杀关羽”,但迎接他的却是正提着关羽首级的吕蒙。这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情节,并不能作为真实历史的证据。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权并没有明确嘱托过不杀关羽。在吕蒙攻打荆州之前,两人的对话更多的是关于战前动员和部署。至于关羽败走麦城后的情况,《三国演义》记载孙权并未直接下令斩杀关羽,而是询问群臣的建议。最终决定杀关羽的是孙权本人。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关羽被杀情况与电视剧中的情节有很大出入。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杀是在被朱然、潘璋等人截击并俘虏后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提到孙权下令不杀关羽的情况因此吕蒙被误解为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究竟是谁杀了关羽呢?尽管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具体是谁动手的但很可能是马忠或是朱然、潘璋等人之一。那么关羽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其实这并非因为陆逊的计谋而是与关羽自身的性格有关尽管他勇猛无当且足智多谋但过于骄傲的性格使他忽略了后方的稳定和内部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总的来说关于关羽的死因和背后的故事至今仍有许多争议和谜团等待我们去揭示和理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位英勇的武将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永远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和事件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但关羽的故事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奇。《三国志·蜀书六》记载,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占领荆州。随后,傅士仁与麋芳在吕蒙的游说下归顺东吴。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是,傅士仁奉吕蒙之命劝降麋芳时,恰逢关羽派遣使者催征粮食,并威胁若延迟交付将斩立决,这促使麋芳立即倒戈。
关羽回击荆州时被吴兵包围,他派部将前往上庸求援,但因与刘封的矛盾,未能得到支援。关羽拒绝了孙权为儿子提亲的要求,导致与孙权的关系急剧恶化。《典略》记载,关羽在围攻樊城时,因孙权未能积极援助,他大骂孙权使臣并威胁说,一旦攻下樊城,绝不会放过东吴。这些事件导致关羽失去所有盟友。
假如傅士仁、麋芳不降,假如刘封、孟达同意出兵援助,关羽或许能重整旗鼓,再夺荆州。但历史没有假如,关羽最终陷入被围的局面。东吴方面认为即使俘赦关羽,也无法驯服他,于是决定斩杀关羽。
关羽虽智勇双全,但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而四面树敌。他的直接死因是恃才傲物、四面树敌,而根本原因则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一切从“刘备借荆州”开始,荆州对于刘备来说至关重要,是统一天下的关键。而对于孙权,荆州的安全关乎东吴的存亡。孙刘集团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羽作为蜀汉大将,是唯一精通水战的将领,必须死以稳固荆州。吕蒙对荆州民众的怀柔政策也显示了孙吴对荆州的决心。关羽的失荆州、折翼之伤让刘备元气大伤,而东吴末代皇帝继位后对荆州的战略重视减弱,为三国纷争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包括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关羽的英雄事迹令人神伤,他的遭遇是整个东吴集团决策的结果。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濬楼船下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国纷争最终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