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锅真的怪赵括吗 其实还有一个人漏掉
我国历史长河中,战役繁多,每一场战役背后都隐藏着英勇的主帅。他们有的深谋远虑,以智取胜;有的却因急于求成而冒险进攻,最终一败涂地。但无论胜败如何,都是兵家常事。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强弱格局,更成就了一代名将武安君,同时也摧毁了一个人的生命。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死伤无数,赵国因此国力大损,几乎一蹶不振。失败的一方总要有人负责,于是赵括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表。
我们不禁要问,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只是赵括一个人的错吗?
主帅在一场战役中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纵观全局,把失败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赵括,未免过于片面。赵括固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任命他为主帅的赵王,难道就没有一点过错吗?
这场战役的,是赵王接受了上党。秦国为争夺上党攻打韩国,韩国面临灭亡,决定采用“祸水东引”的计策,将上党赠予赵国,意图让秦赵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个计策本可落空,只要赵王坚决不接受上党即可。
赵王并不明智,被自己的亲戚平原君所误导,接受了上党。秦国的计划落空后,自然将矛头对准赵国,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战争初期,赵国老将廉颇固守城池,秦军无法突破。赵王急于求胜,不断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廉颇坚守己见,却得罪了赵王。秦国丞相趁机施展反间计,散布谣言称廉颇易对付,赵国应换将。赵王遂决定换帅,派赵括接替廉颇。
赵括上任后,按照赵王的命令更改战略部署,并主动出击。结果可想而知,赵括率领的军队被秦军围困40多天,最终赵括被乱箭射死。主帅的阵亡,意味着长平之战的失败已不可避免,赵国前后损失四十五万兵力。
从此,人们都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赵括。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关键:赵括只是在执行赵王的命令而已。君王的错误指令,最终却让执行者承担失败的后果。赵括这锅背得确实有些冤。
第二年,秦军包围邯郸一年之久,赵国濒临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救援才得以解围。关于赵括的母亲未治其罪的问题以及他是否真的是草包一事暂且不论。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并非只是赵括一人的责任。毕竟他面对的对手是白起这样的传奇将领。对于赵括而言他并非草率轻敌之人只是在错误的决策下执行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