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是谁设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军机处,这一大清王朝的特殊机构,究竟是何人设立,其主要职能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奇闻网的脚步,一起这一历史背后的故事。
在雍正七年(1729年),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诞生了。当时的大清正准备与准噶尔展开战争,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起初,军机处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可以说是皇帝的军事参谋部。
这个机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成员都是朝中重臣兼职,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仅在雍正的寝宫旁边,有一个值班房,方便皇帝随时召见他们。虽然起初只是为了应对军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机处的权力逐渐扩大。
上谕形成后,不再经过内阁,而是直接由军机处发给有关官员。到了后期,军机处几乎总揽了军、政大权,成为了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责任内阁的成立,军机处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满清的中枢权力机关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期,八王议政等形式存在,文武不分,军政不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逐渐加强了自身的权力。
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仍然很大。虽然清朝沿袭了内阁制度,但内阁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汉满之间的矛盾以及南方与北方的党派之争。
到了康熙年间,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了南书房。起初,南书房只是康熙与大臣们讨论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但渐渐地,康熙开始在这里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南书房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到了关键时刻,南书房发挥了巨大的价值,成为了战时内阁的一种形式。
南书房更像康熙的秘书班子,很多军国大事不再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南书房地位的提升,实际上表明了康熙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决心。
雍正建立的军机处,与南书房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扫除了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发展的障碍。雍正去世后,虽然曾短暂取消了军机处,但后因其实际的需要又重新设立。不仅如此,乾隆还增加了军机处的权力,扩大了其人数。
随着权力的扩大和人数增多,军机处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广泛,各项制度也逐渐趋于健全。最终,乾隆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变成了一个照章办事的机构。军机大臣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他们分设满、汉员,分别处理日常的实际业务。这一历史变迁展示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