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 男性角色为何成为“工具人”?
近年来,现实题材剧集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及《白色月光》等,在大街小巷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些剧集深受观众喜爱,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女主的内心成长更是让人沉浸其中。在享受剧情的我们是否忽略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呢?那就是在这些剧中,立体的男性角色似乎变得越来越少,他们往往被简化成了“霸道总裁”、“男友力”、“渣男”等几个标签。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时,会发现不少男性角色在剧中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他们或是被网友嘲笑唾弃的对象,或是阻碍女性独立的障碍。比如《三十而已》中的许放炮、梁海王、陈养鱼,他们似乎只是为了推动女主的成长而存在。而在《白色月光》中的男主陈鑫以及《幸福还会来敲门》中的黄自立,他们的角色设定更是让人难以评价。这种现象被网友们戏称为“工具人”。
那么,什么是“工具人”呢?最初,“工具人”是指在男女情感关系中,如同工具一般被使唤的那一方。后来,这个词被衍生到各个领域,在影视剧中,特指对某个角色的塑造不足,这个角色的表现对剧情的意义不大,或者只是为了推动其他重要的剧情而存在。
回顾过去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现实题材剧都有这种问题。男性角色单一标签化的趋势是近年来才凸显出来的。例如,几十年前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姜文饰演的王起明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的疼痛、无助与彷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丁义珍、李达康等角色则组成了一幅壮丽的男性群像图。
近年来市场风向和观众取向的变化,导致很多题材为了取悦观众而刻意处理男性角色。这种现象颇似读者看金庸书时的感觉——虽然其他部分都很好,但女性角色往往过于工具化,只是为了满足男性想象而存在。
事实上,女性意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天平的倾斜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她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不再以男性为主要受众,女性角色开始成为故事的核心。在女性角色逐渐丰富的男性角色的塑造却出现了问题。他们被刻画得越来越趋同,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一些影视剧开始采用单一的人设来塑造男主角色。他们可能是霸道总裁、完美男神、暖心忠犬男等各种人设的竞逐。而且,这种人设的男主更容易爆红,带来更多的流量和资本价值。
这种一味迎合观众喜好的做法也带来了问题。在一些现实题材剧中,男性角色被塑造成了“工具人”,只是为了磨练女主而存在。这种角色设定虽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却忽略了男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以及更加多元立体的影视人物形象。
我们应该反思现实题材剧中的男性角色塑造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立体、多元的男性角色来丰富我们的视听体验。这不仅是观众的需求,也是社会多元发展的需要。希望未来的影视剧能够呈现出更加真实、多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