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耻辱还是双赢?真的是被迫签订的吗
在北宋时期,岁币的支出与国家的收入和军费相比,虽然构成了一定的负担,但并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以宋朝的实力,要战胜正值鼎盛期的辽国,确实困难重重。当时,的年收入约为1.3亿,而辽国要求的岁币为30万。双方在边境开展了广泛的商贸活动,有许多商贸回流到宋朝,实际上宋朝只需支付十几万给辽国。在当时看来,这并不被视为一种耻辱。
这个盟约在当时是合适的。继续往北进攻,不仅要面对能否攻下十六州的问题,还要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长期的战争可能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可以强化军队,但对民众并无实际利益。遗憾的是,盟约签订后,宋朝并未在军事科技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反而将重心放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上,导致后期的军事实力一直处于弱势,最终遭遇灭国之灾。如果北宋能够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科技,特别是在火炮与城墙技术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即便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能有效抵御外敌的入侵。
送岁币相当于北宋两个县的财政收入。通过茶叶、陶瓷等贸易往来,这些钱还能回来,甚至可能让辽国倒贴。打仗可不是靠这点钱就能解决的,而且很可能失败。这个条约让辽国逐渐失去了狼性,反映了宋朝当时的文官胜利。但这种策略只适用于同等军事水平的情况下。武将能够统兵,却不能调兵外行指导内行。后来的金国南下攻陷多城直达开封,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士大夫即便叛国贪污也不会被处死,只要他们不造反。守城的文官投降、圈钱跑路等行为犯罪成本太低,宋朝廷还一味地效仿澶渊之盟的做法,后果可想而知。
澶渊之盟最大的好处是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从长远来看,宋朝承认了金国对北方的统治。那个年代,由于运输困难,大宗交易并不多。这些贸易带来的价值也不会充盈国库。从层面来看,每年的进贡带来了和平,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高的赋税会导致自耕农大量减少,增加隐性户口,诞生一批手工业者。官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赋税的增高会带来通货膨胀,尤其是粮价上涨。宋朝军事上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军事制度的原因,但在戍边方面基本表现顽强。与辽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败仗主要是因为主动出击战线过长被拖垮的。而宋夏之间的战争虽然庆历三战较为人熟知,但实际上有两战是宋朝主动出击的惨胜。到了神宗父子时期,形势发生了逆转,战争形势一度非常紧张。
北宋的商业非常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对贸易的限制相对宽松。宋辽两国的交战不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而签署盟约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贸易中断。因此签约有利于北宋的经济发展。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其他帝国难以比拟的。即使再次开战也未必能收复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