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芳:轻视职业教育是社会的病症
短信提醒家长:警惕不良青少年与职高学生的交往风险,此消息源自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家长的一则警示短信。这一信息的出现,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舆论场中,不少网友表示感到震惊,并对学校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歧视。我们不应仅仅指责学校的这种做法,因为这实际上是社会长期轻视职业教育的缩影。
长期以来,社会一直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不公平待遇和误解。诸如“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等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预期也充满了悲观情绪,认为他们毕业后将面临失业的困境。在这种环境下,普通高中和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采取了避免与职高学生接触的做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局面是社会教育的病症之一。
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误解外,还有职高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是他们在中考、高考失利后的备选选择。这种观念导致社会对落榜生的态度变得不善,他们认为这些考试失败者被社会所抛弃。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蓝领工人的地位也一直存在偏见。受各种观念与现状的影响,如蓝领待遇低、装扮粗俗、缺乏发言权等,我们往往把职业教育培养的“蓝领”排除在“精英”之外。这是社会思维的病症之一。
我们不能仅凭一次考试的失败就立即给学生下“庸才”、“差生”的定论。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职业学校中也不乏积极努力的学生。事实上,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层出不穷。与此普通本科院校中也不乏表现不佳的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前者更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则更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无论是什么人才,都是社会的精英。一个社会不能仅依靠学术精英来持续运转,技能型精英同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尊重并重视所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尤其是那些伟大的未来“蓝领”。我们需要治愈社会的病症,摒弃对职业教育和蓝领工人的轻视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