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是平定北匈奴的大功臣,为何凯旋归来后会被群臣问罪?

周易预测 2025-09-06 04:21www.chinaamex.cn奇缘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时刻闪烁着特别的光芒,那是在后汉永元元年,窦宪将军率领大军,一举击败北匈奴,扬我国威。这场辉煌的胜利,使得汉朝的军队凯旋而归,窦宪也被封为威武大将军。赞誉之下,也有暗流涌动,一场关于窦宪功过的争论在朝廷中激烈展开。

临朝执政的窦太后,在朝会上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深沉与庄重。她提及窦宪,既揭露了他的罪行,又提到了他的功勋。窦宪虽有过错,但此次他领军消灭了数百年来的大患——北匈奴,可谓是居功至伟。这番话一出,全场默然,许多大臣都陷入了沉思。

窦宪,本是后汉开国功臣的后代,家世显赫。良好的家世并没有教会他谦逊守礼,相反,他自小便有着世家子弟的飞扬跋扈。成年后,他凭借妹妹是皇后的关系,恃宠欺人,甚至强行夺占汉章帝亲妹妹沁水公主的田园。他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厌恶和不满。

在汉章帝驾崩、窦太后执掌朝政后,窦宪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他甚至派人刺杀了前来吊唁的都乡侯刘畅,引发了皇室和窦太后的愤怒。窦宪因此被冠以“谋害皇族”的罪名,被打入大牢。

就在窦宪命悬一线之际,南匈奴奏请朝廷趁北匈奴内乱之际发兵攻打。窦宪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线生机,上书请求出击匈奴,以戴罪立功来赎死罪。此时朝堂乱成一团,战与不战两派争执不下。名将如窦宪者主张利用南匈奴以夷伐夷的机会出兵;而侍御史鲁恭等人则认为此时应以稳定为上。正当窦太后犹豫不决时,她看到了窦宪的上书,决定发兵北匈奴。

窦太后的决定并非轻率之举。她结合耿秉、鲁恭、窦宪之言,看到了此时北伐的战机以及出兵带来的三个有利影响:一是消除数百年来匈奴之患,稳固自己的摄政大权;二是利用战功挽救兄长性命、挽回家族声誉;三是削弱南、北匈奴势力并使其相互牵制,利于分而治之。

在历史的洪流中,窦宪的名字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征战紧密相连。这位英勇的大汉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凡的胆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窦宪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探知北匈奴的军情,随即挥兵如神,率领八千大汉铁骑,会同南匈奴、西羌等联军三万骑兵,如同天降神兵般突袭北匈奴于稽落山。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北匈奴部落望风而逃,单于中箭,仓皇逃窜。

窦宪乘胜追击,一直打到私渠比鞮海(今乌布诺尔湖)。在这里,汉朝大军斩杀北匈奴骑兵一万三千余人,收获骡马牛羊等战利品百万头,更有二十万北匈奴部族投降。这场胜利空前绝后,彰显了汉朝的威武之师形象。

胜利后的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碑记功,将此次征战的辉煌战绩永载史册,史称“燕然勒石”。这一战,不仅是大汉的荣耀,更是窦宪个人的巅峰之作。

窦宪并未满足于现有的胜利。经过稽落山和私渠比鞮海的两次战役后,他一边派遣司马吴汜、梁讽追击逃散的北匈奴单于,一边率部班师回朝。但凯旋的窦宪并未能马上享受胜利的果实。因为前次的恩怨纠葛,大臣们奏请朝廷对他先行问罪,再予以犒赏。

幸运的是,窦宪的战功卓越,再加上窦太后的庇护,朝廷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授予他大将军之职。此后,窦宪继续领兵出击,招降北匈奴单于于西海,再于金微山一战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人,使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踪,北匈奴从此灭亡。

那么,窦宪究竟何以能取得如此不世之功呢?史书记载虽不详细,但可以从几个方面推测。其一,窦家世代镇守河西,窦宪受家族影响,对匈奴及军事颇为熟悉。其二,窦宪内心有赎罪之念,又得百战匈奴之将耿秉辅佐,二者相得益彰。其三,匈奴经过汉朝数次打击,又遭遇天灾内斗,国力大减,人心不稳。窦宪得天时人和之助,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

功成名就后的窦宪却忘记了曾经的教训,自以为功高震主,愈加跋扈恣肆。仅仅立灭北匈奴一年之后,窦宪谋叛逆事败露,最终被赐死。不可否认的是,窦宪虽能打仗也能作恶,因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毁誉参半的评价。作为名将,他所创造的燕然勒石的顶级战功与霍去病齐名;但作为权臣奸臣却飞扬跋扈不守法纪终难逃历史谴责。

Copyright © 2019-2025 www.chinaamex.cn 奇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世界奇闻,天下猎奇,历史趣闻,娱乐新闻,娱乐八卦,奇闻异事,未解之谜,猎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