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大多数病毒对健康无害 只是共存
德国网报道,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发布的名为《为什么不是所有病毒都对健康有害?》的文章中,揭示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报告指出,人体内外充斥着数万亿的病毒,虽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绝大多数病毒实际上与我们共存,而非危害健康。这展现了我们对人体生态的全新认识。这种认知的更新来自于科学界对于人体微生物生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我们身体实际上是一个由细胞、细菌、真菌以及数量庞大的病毒构成的超级有机体。
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病理学副教授戴维·普莱德表示,我们的身体仿佛与病毒组形成了共生关系。这些病毒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最近的研究甚至表明,我们可以利用病毒组来促进自身健康。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从一种病毒中提取出酶,这种酶可以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抗击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一发现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为重大突破,并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环境,许多病毒已经找到了在不致病的情况下在我们体内繁殖的方法。这些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细胞才能繁殖,它们利用人体内的各种资源,似乎从我们出生起就开始积累。研究指出,婴儿出生后不久其肠道中就存在多种病毒。这些病毒可能通过母乳、空气、水、食物或其他人与婴儿接触而进入体内。随着人的成长,体内会出现更多的病毒种类。这些病毒中,有些并不攻击我们的细胞,而是寻找人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作为目标。这些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会潜入细菌细胞并利用其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最终可能通过感染更多细菌而杀死宿主细胞。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在各种地方的细菌,人体只是它们的场之一。
人体不同部位的病毒组存在显著差异。口腔中的病毒与肠道中的不同,尿液或血液中的病毒也各不相同。尽管不同人体内的病毒组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研究发现生活在一起的人似乎共享一部分病毒。亲密接触似乎并不是共享病毒的主要因素,只要人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内就足以共享部分病毒。然而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男性和女性的口腔病毒组就存在巨大差异。研究人员正在可能的因素,如激素等。不同地区的人群病毒组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饮食和环境有关。
关于是否可以利用体内的病毒改善健康状况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些噬菌体在寻找细菌的过程中,可能会与人体某些部位的黏膜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理论上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一些疾病的侵害。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一点,但已经有研究展示了噬菌体在某些动物体内保护它们免受细菌感染的例子。普莱德教授表示:“假设一个人摄入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如果噬菌体能感染这些细菌并在它们致病前将其杀死,那么它们就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疾病侵害。”这样的理解开启了全新的医学思路和治疗方式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设想,而是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未来能否将这一发现应用于人类健康领域并带来实质性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