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士华歆真的是个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俗
华歆——一个超凡脱俗的魏国重臣
华歆,字鱼公,乃汉末时期之名人、重臣。人们往往因其于《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描写而误解其为人,以为他爱财且趋炎附势。历史上的华歆却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节。
提及华歆与爱财的传闻,实则有所出入。年轻时,华歆曾与管宁一同求学并劳动。一日,二人在耕地时拾得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继续劳作,而华歆则捡起金子。但见管宁异样的眼神,华歆最终放弃了金子。这个故事并不能证明华歆爱财,只能说他爱惜财物,不愿浪费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管宁的尊重。
与管宁共坐读书时,华歆曾因窗外的官车而心动,起身观看。但这并不表示他背离原则,只是在一个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的社会里,想入仕为官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走歪路、不搞权钱交易,华歆的行为便无可非议。
在董卓专权、京都洛阳混乱之际,华歆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请求出京任职,并趁机翻越秦岭至南阳。他劝太守发兵讨伐董卓以拯救汉室,但未被采纳。华歆只得继续踏上回乡之路。当董卓被诛后,华歆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在任上,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从不扰民,深受百姓爱戴。
占领吴越诸郡后,孙策剑指豫章。华歆知道手下军队抵挡不住善于用兵的孙策,为避战火,他明智地放弃了抵抗,迎接孙策入城。孙策对华歆极为尊重,以上宾之礼待之。
后来,华歆即将赴许都就任要职。临行前,亲朋好友赠送了数百金的礼物,华歆来者不拒,但他在每份礼物上都写下了送礼者的名字。当他当着送行的亲朋和百姓的面展示这些礼物时,他坦言自己本无拒人之心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他深知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风险,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只好收回赠送的贵重礼物。
来到许都后,华歆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位,一直以清廉正直而著称。家中无多余粮食和财物,他将禄米和赏赐都用于接济救助有需要的人。朝廷每次将罚没的年轻女子赏赐给大臣时,华歆从不把她们当作奴婢使用,而是给予自由并助其成家。
魏文帝曹丕对华歆的品德和行为深感敬佩和钦佩。在曹丕代汉称帝时的受禅仪式上,尽管诸侯群臣都表现出喜悦之情,但华歆和尚书却面带忧色。曹丕对此不解,询问原因时得知这是华歆的真实心声。曹叡继位时对华歆更是尊重有加。当华歆请求告老还乡时,曹叡特意颁布诏书挽留他并派常侍赴其家请其赴宴。在诏书中曹叡恳请华歆克服病痛困扰参加朝会并施惠于皇室及百官表示将亲自与众臣一同等待他的到来。这位严肃方正的长者以其高尚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成为后世之楷模。在朝野皆动之际,年轻的曹叡皇帝再次派遣了他的重臣散骑常侍前往某地。临行前,皇帝再三嘱咐他,必须等待华歆起身赴会之时方可归来。这一细节足以彰显华歆在魏明帝一朝的地位与影响力。
魏明帝曹叡继位四年的那一天,国家动员大军准备征伐蜀汉。而远在府邸之中休养的华歆,听闻此讯,虽已年迈体衰,却怀着炽热的爱民之心,毫不犹豫地执笔给皇帝上书,恳请皇帝退兵。华歆坚信,“治国之基在于民,民之根本在于衣食”,他恳请魏明帝留心治国之道,顾及百姓生计,重视农业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征战。华歆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言辞的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最终使他接受了华歆的建议,下旨退兵。
华歆的一纸奏疏,如同春风化雨,挽救了无数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不仅魏国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就连蜀国的民众也应对他心存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的心胸宽广如海洋,他丝毫不计前嫌,曾向皇帝推荐当年与他割席断交的管宁担任国家要职。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不仅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更有着如海般的胸怀。他与那些《乱世风云》中趋炎附势、不忠不义的俗气小人有着天壤之别。他的为人处世,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华歆的品格和行为准则,无疑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华歆用他的智慧与勇气,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