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当月嫂,越干越好(就业故事②)
核心阅读
农民工就业,关乎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在黑龙江牡丹江的马河村,村民于海燕的生活因当地的扶助措施而焕发出新的希望。面对家庭压力、债务困扰,她通过当地的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成功转型为月嫂,并在岗位上获得了客户的极高评价。
于海燕,一个四十出头的爽朗女性,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马河乡马河村的村民。今年3月初,她失去了餐馆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她倍感焦虑。在当地的帮扶下,她看到了新的希望。
困境中,于海燕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无助。丈夫的离世、儿子的学费、母亲的赡养费用,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马河村建立的“益农信息社”微信群为她带来了新的机会。每天,信息员都会在群里发布就业信息,村就业协理员还会将就业信息宣传册送到村民手中。
面对众多的岗位信息,于海燕开始迷茫。餐饮业的不景气让她无法继续从事面案师傅的工作,而许多外地工作又因疫情无法外出。正当她迷茫时,育婴师的招聘信息吸引了她的注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海燕观看了牡丹江市务工人员专场网络直播招聘会。在这场招聘会上,她了解到牡丹江市石管家职业培训学校提供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正是她所需要的。线上授课、推荐就业、考取国家资格证书的机会让她心动不已。
机遇来临时,于海燕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培训。线上课程、全额买单,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她认真学习,目标成为“金牌月嫂”。
如今,于海燕已经完成了第一单月嫂工作,并接到了新的订单。她的努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五项满分、客户对她的评价是“非常满意”。对于未来,于海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困境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有决心,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的帮扶、社会的关注,让像于海燕这样的农民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她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也为我们展示了农民工就业的美好未来。谢献萍对于海燕印象深刻,这位第二期的学员在第三期课程开课时,主动重听课程,勤奋学习的态度让人钦佩。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还会将实践中的手法和营养餐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分享到授课服务群里,请求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于海燕是石管家月嫂大学的一名学员,她介绍称,这个微信群是一个宝藏,里面有各种专业的老师,解答关于入户前的准备、如何与客户融洽相处以及宝宝护理等疑问。她坦言,这些专业知识对她找工作非常有帮助。
牡丹江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颖透露,为了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职业技能培训,牡丹江市已经加大了线上培训补贴力度和线上培训资源的供给。全市共有93家职业培训学校,今年以来已经培训近1.2万人次,补贴金额高达1400余万元。
于海燕作为刚刚结束培训的月嫂学员,在面对首单机会时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尽管她的任务是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但当得知客户家中有二胎时,她主动承担了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和卫生打扫工作。虽然第一次做这些工作,但她坚信勤能补拙。她的努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新的挑战出现了。由于牡丹江疫情反弹,外出务工变得困难重重。石管家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杨秋环积极与牡丹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沟通,为学员们申请开辟农民工点对点务工“绿色通道”。在学校的努力下,于海燕等学员得以顺利出发前往哈尔滨。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牡丹江市卫健委为他们做了核酸检测,并提供了防疫物资。
如今,于海燕已经圆满完成了她的第一单月嫂服务,并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学校已经为她推荐了另一个工作机会,她即将再次出发。
在黑龙江,像于海燕这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海燕”还有很多。随着农民在挂锄期间的外出打工潮,全省的农民工人数不断上升。据黑龙江省稳就业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左志斌介绍,截至7月1日,全省农民外出务工总数已达到502.1万人。
这些“海燕”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赢得了生活的尊严和幸福。《》对此进行了报道,赞扬了他们的坚韧和拼搏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梦想,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