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山(汪中山简历)
神秘李墨:从三国至今的墨宝传奇
在这千年文化的流转中,有一种墨宝被誉为“黄金易得,李墨难求”。那么,这神秘的李墨究竟是何物?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历史记载,三国时期,单薇以其字仲江名垂青史,成为首位制墨者。他不仅制造墨水,更是一位书法家,以“钟江墨如画”之美誉闻名于世。随着时间的流转,制墨技术不断提升。到了唐代,习水和西定兄弟的出现,将制墨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们巧妙地使用鹿角胶蒸调,使墨水变得“富筋腻”、“油光如漆”。
当我们谈及李墨,便不得不提及南唐后主李煜。自南唐起,李家便因对墨水的热爱而声名鹊起。他们制作的墨水被誉为“李墨”,那句脍炙人口的“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便是对其品质的极高赞誉。而这神秘的李墨,实际上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李廷贵墨”。
李廷桂,原名Xi廷珏,是南唐著名的制墨家。他的制墨技艺得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成为了墨迹事务官,并被赐姓李。他所制的墨水在宋代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甚至在北宋清朝时期,有一种墨的价值高达一万元。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古代文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使用最原始的材料,才能展现出中国书画的梦幻意境。在古代,墨水是书写材料的代表,从彩陶纹饰、甲骨文、竹木简牍到帛画等,处处留下了原始墨迹的痕迹。
据文献记载,古代墨刑、墨绳、墨龟等也都与墨有关。虽然人工制墨的起源史料中没有准确记载,但据传说,第一个油墨制造商是周宣王的兴义。经过漫长的过程,到了汉代,终于出现了人造油墨产品。这些墨水的原料主要是松烟,经过手工捏制、成型,墨质坚实。
到了明代,制墨业主要集中在皖南,形成了歙县、休宁两大流派。到了清代,水墨更加注重审美,大部分的图案和铭文都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墨的形状各异,有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为了方便使用,大部分的墨模都刻在侧面,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包括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等。
李墨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和现代工艺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传承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松烟墨与油烟墨
松烟墨是采用松树枝烧烟制成,色泽浓而无光,入水易溶。而油烟墨则是用油烧烟(主要是桐油,混合麻油或猪油等)制成,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其墨色乌黑有光泽,质细而轻,上砚无声。
一、使用要点
磨墨时,首先要洗净砚中宿墨。这一过程需要耐心,用力要均匀,轻重相等,疾徐有序。墨的浓度要适中,过浓则笔滞,运用不灵活;过淡则易渗沁而色浅,写出来的字缺少神采。磨成的墨汁应即使用,隔日则胶煤脱离,不宜再用。
二、选墨方法
如何判断墨的品质呢?质地坚细是首要标准,紧实的质地磨出的颗粒细腻。色泽黑亮,以黑得泛紫光为最上乘。胶质适中也是关键,过重的胶会粘笔,过轻则墨不浓。选墨应以质地细洁、色泽光润、胶水不重、上砚无声者为佳。若胶重有杂质则不宜。初学者为节时省事,可选用上等墨汁,但需用水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若书写宣纸屏幅,则必须使用自己磨的墨,以便在书写时挥洒自如。
不得不提的是河南审计厅长——汪中山。汪中山是河南潢川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南省审计厅厅长。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为河南的审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中山厅长领导下的河南省审计厅,致力于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他所倡导的透明审计、公正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尊重。在他的领导下,河南省审计厅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无论是书法的墨,还是审计的工作,都需要细致、耐心和专注。汪中山厅长和广大审计人员以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