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军缅北最后对决战战况:兵力比达到15-1
在滇西反攻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松山和腾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而西线驻印军则在密休整待命。新编第一军在两个月的休养生息后,于八月成功攻占密,蓄势待发。随后,他们开始朝着中缅边境发动猛烈进攻,锐不可当。正如缴获的日军文件上所言:“军归国心切,所向披靡。”
休整之后,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指向了日军在中缅边境构筑的要塞城市八莫。十月,新一军和新六军分左右两路,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向八莫发起猛攻。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也为此提供了空中支援。此时的日军在缅北的空中力量已近乎崩溃,空战稀少,美国飞机更多地投入到地面支援中。对于驻印军而言,这是他们首次对一座城市发起攻击。
这场战斗的双方兵力对比悬殊,达到了惊人的15:1。惊魂未定的日军带着大量伤员,士气低落,缺乏给养,早已失去当初的凶悍。与此滇西战场上的日军也在节节败退。尽管他们集中了多个师团的力量,但依然无法抵挡中国远征军的进攻。一位在龙陵亲自督战的日军参谋在日记中记载,当时滇西前线的日军仅有一万余人有战斗力,而云南方面的远征军则接近20万人。
就在日军陷入绝望之际,驻印军再次发起攻击。本多政材将军在芒友设立司令部,命令各部在云南远征军的进军路线上设防抵抗。他还向缅甸总军司令部请求作战指导,但实际上整个缅甸战局已对中国有利。尽管日军期待南方缅甸的国民军能北上支援,但整个战局已无法逆转。日军忘记了他们对缅甸的侵略行为以及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灾难和仇恨。驻印军从背后发起攻击,八莫守备队成为日军最后一张王牌。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依托八莫这座要塞城市进行抵抗。然而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失败的迹象。这支部队的独特编制使其成为守城的败笔。在日军中,搜索联队类似于现代的摩托化步兵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的综合体。
在这样一支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突击部队,其机动力强,本应在战场上发挥奇袭的尖兵作用,却遗憾地被日于守城,这无疑是一种用兵上的失误。
1945年10月15日,中国远征军在密的部队发起了大规模东进攻势,日军的幻想彻底破灭。在这场战役中,孙立人率领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担任主攻,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八莫发起攻击。与此廖耀湘的新6军第50师则从中路南下,直插要害,为新一军攻击八莫提供有力掩护。
第50师虽然在某些任务中没有独立完成,但在与新38师的协同作战中,两支如狼似虎的中国远征军交错前进,迅猛无比。在1945年3月24日,他们成功攻克了西堡,然后继续向南推进,其中第50师一直打到曼德勒郊外,占领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乔美镇和南燕镇。已经被中国远征军打怕了的日军开始大规模溃败,许多人逃向泰国境内。如果中国军队再加大力度,曼德勒将不攻自破。
西堡之战尤为值得纪念。在这场战斗中,参战的日军番号极为庞杂,包括五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以及其他23个单位的部队。尽管这些日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惊弓之鸟,战斗力极差。两军交锋仅3个小时,日军就溃不成军,我军毙伤日军约1600名。
这场战斗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结束,关键在于第50师的突击力量过于犀利。当正面进攻遭遇敌方在南渡河的顽强抵抗时,师长潘裕昆看穿了敌军的弱点,派出一支部队从防御空隙中迂回攻击,成功偷渡南渡河,仅用6天时间就到达西堡外围。他们突然袭击了负责掩护市区的日军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敌人中队长中村大尉死亡,部队溃散。这一战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扫清了西堡外围据点,第二天开始攻城。这突如其来的强攻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番号庞杂的守军因来不及协调而迅速被击溃。
在西堡之战中,日军还出动了以97式装甲车为主力的战车部队,试图掩护步兵反击中国军队的进攻。这些装甲车遭到了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指挥的火箭炮部队的迎头痛击,最终全军覆没。这一战对中国远征军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为他们在缅北战场的作战划下了一条南限。中日两军在缅北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次对决还要算是八莫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