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选秀女内幕重品德 讲出身 轻美貌
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的八旗,构成了清朝独特的政治符号。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是清政权统治的坚实支柱。在这庞大的体系内,又分出了内务府包衣三旗,它们作为清皇室的奴隶,与八旗在政治地位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当提及秀女,人们总会联想到清宫剧中的那些美丽女子。这些秀女并非都是皇室后宫的候选人。实际上,八旗秀女与内务府包衣三旗秀女在挑选方法和地位上都有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有望被选为皇后或妃嫔,或为皇室子孙拴婚;而包衣三旗秀女则每年挑选,由内务府主持,她们大多承担后宫杂役。到了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不再被称为秀女。
要成为清庭后妃的候选人,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旗属与年龄是重要考察因素,不在旗的人想参加选秀难如登天,而在旗的人逃避选秀也是难逃一劫。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未经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
乾隆皇帝曾对此事严加强调,甚至因此发怒。他明确表示,选秀女是为了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而非充实后宫。一旦因选秀拆散姻缘,责任在于未遵守规定,而非皇家。即使等待选秀的时间稍长,应选女子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终身。乾隆皇帝命令严加管理,并补充规定违法者将受到处罚。
每当选秀之时,流程严谨而有序。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决定选阅日期,随后由八旗都统衙门汇总呈报适龄女子花名册。因各种原因不能入选者,需经过层层审核,获得皇帝允准后才能免于应选。这些秀女们在抵达京城后,会在入宫前一天乘坐骡车排列整齐,由宫中引导进入顺贞门。她们的车队从神武门夹道东行南出东华门,经过繁华的北街市,最终到达神武门外等待入宫。而已是第二天中午了。
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清朝皇室的严谨和权威,也展现了秀女们为了成为后宫候选人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不易。从选拔到入宫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这些秀女们或许在入宫前有着各自的梦想和期待但她们的命运最终将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被决定。这一制度不仅反映了清朝皇室的权力运作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宫廷文化。在古代皇室的繁华背景下,秀女们的命运如同绚烂的烟火,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得以绽放。初选后的她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车回归,秩序井然。这一井然有序的排车之法,源于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这些秀女们,在应选之时需先下车接受户部的秩序维护,随后由太监引领进入深宫。
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皇帝阅选秀女的场所。每天的阅选进程有序,通常按旗进行,五六人一排,供皇帝亲自挑选。被选中的秀女,名牌被留,称为“留牌子”;未被选中的,则称为“撂牌子”。
这秀女的选拔并非仅仅以容貌为标准。虽然“秀女”二字让人直觉联想到美丽的容貌,但清代的选秀女有着更为深入的标准。必须穿着旗装,严禁时装,这就明确要求了秀女的着装风格。虽然容貌是选拔的一部分,但清代统治者更为注重的是品德和门第。
在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见的是对品德的描述,如宽仁、孝慈、温恭、淑慎等。门第在选秀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虽然相貌奇丑,但因出身于皇室家族,仍然被册封为皇后。另外一些被选中的秀女,如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瑾二嫔,她们的家族背景也都显赫一时。
在选拔过程中,“好色”这一标准在清代是被严格忌讳的。清代的帝王和大臣们普遍认为“美女祸国”,因此这一标准总是被若即若离地避开。乾隆皇帝曾面对学生员的请求下罪己诏的尴尬场面,但他仍坚决否认自己是因为容貌而选择妃子。
在这个充满神秘和扑朔迷离的选秀过程中,秀女们既面临着被选中的喜悦,也面临着失宠的风险。她们不仅需要拥有美丽的容貌,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出身于显赫的门第。在这个繁华而又充满变数的皇宫中,她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过每一步,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睐和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