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严打”转基因 或已有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
标题:东北严防死守打击非法转基因种子,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东北地区非法转基因种子的存在,已引发广泛关注。对此,当地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坚决打击售卖和流入市场的转基因玉米种子,保护农民权益和农业生态安全。
《华夏时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东北多地已发布打击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公告,对转基因零容忍,对一切形式的转基因玉米种子流入市场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此前,吉林省在2015年共吊销了3个违法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要加强日常监管、严格监督执法,从源头上防止转基因种子未经审定就非法流入市场。对此,东北多地积极响应,对转基因种子进行严厉打击。
吉林省双辽市农业综合执法队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销售转基因玉米种子行为的通告》强调,对于非法转基因种子的行为将予以坚决打击,严禁任何形式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流入市场。辽宁省种子管理局也发出信件,警告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经营转基因种子,对违法行为将严厉查处。
值得关注的是,转基因种子存在改变食物自然属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等潜在危害。吉林省最近召开的全省农业转基因种子监管工作会议透露,将继续保持打击转基因种子的高压态势。
一位种业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部分宣传抗虫、高产的种子可能涉及转基因技术。种子经销商往往以高科技为营销手段,误导农民购买。但部分农民对这些种子产生依赖后,却发现所宣传的抗虫效果并不显著。目前,中国的制种基地主要在新疆、甘肃、海南等地,控制转基因种子的传播关键在于种源基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政策方向,对转基因的研发、种植和流通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谁是非法转基因种子的幕后黑手?东北地区到底有多少转基因玉米?非法种子如何流入?这些问题仍待官方正式发布权威公告解答。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购买的种子是否涉及转基因。对此,有关部门提醒农民,在选购种子时要警惕夸大宣传,不要轻信一些商家以高科技为名的虚假宣传。
一名资深种业人士透露,目前跨国种业公司对专利权存在垄断现象,这也是国家不敢贸然开禁转基因商业化的原因之一。如果这些跨国公司拥有专利的种子一旦商业化,他们可能会收取高额的专利费。
面对非法转基因种子的威胁,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打击。这不仅关乎农业生态安全,也关乎农民的利益和权益保障。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这一问题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农业生态安全。《华夏时报》报道,多位农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担心如果购买了转基因种子进行种植,国家粮食储备库是否会接受这些粮食成为了一大疑虑。他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黑龙江兰西县的公告也为这种担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公告中明确表示,任何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经营转基因种子。为了确保转基因种子的严格管理,该县在2016年所有粮食收购点全面安装了转基因玉米检测仪。这一措施充分显示了对转基因种子管理的严格程度。农民们对此深感关切,他们担心如果私自购买转基因种子进行种植,可能会面临不被国家粮食储备库接受的风险,后果自负。
这种担忧并非个案,而是广大农民群体中的一种普遍担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管理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农民们对于转基因种子的态度充满了疑虑和不安,他们担心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他们也对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充满了期待和关切。
对于农民来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不仅在于其可能的生物学风险,还在于市场接受程度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他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解释,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和不安。他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明确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管理规定,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农民对于转基因种子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合理关切。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解释,以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