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和司马昭相比 司马懿为何把大权交给司马
对三国历史特别感兴趣的朋友们,这篇奇秘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将带你们深入了解一段震撼的历史时刻。
嘉平元年(249年),大将军曹羲和中领军曹训随同司马懿一同前往祭拜高平陵。此刻的司马懿,已然等待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起兵造反。在曹爽等人离城的时刻,司马懿趁机上奏郭,请求废除曹爽兄弟。司马师作为中护军,率兵屯驻司马门,牢牢控制了曹魏都城洛阳。司马懿则亲自率领太尉蒋济等人,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同时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的罪行。面对这样的局势,曹爽最终选择了放弃抵抗。
随后,曹爽请求免职,随曹芳回京。一回到府中,曹爽兄弟便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曹爽及其党羽,如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其三族。司马懿赢得了胜利,从此掌握了曹魏大权。
在第二年,即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他留下的权力传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彼时,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最合适的继承人选。那么,为何司马懿在临终前选择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非司马昭呢?
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成为大将军。在汉末时期,大将军是武将之首,这意味着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大权。相对于他的兄长司马师,许多人认为司马昭的能力更强,但在笔者看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司马师要比司马昭更合适成为继承人。
一方面,司马师年长于司马昭,这在继承制上确实存在优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基本的原则。只要司马师没有犯什么大错,等到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懿家族的大权自然会交给司马师。另一方面,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便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曾担任中护军这一官职,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相对于司马师的出色表现,司马昭虽然后来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司马懿生前,他的表现并不如司马师抢眼。可以说中护军这一职位的统领是位高权重的官职,而司马师能够担任此职无疑彰显了他的能力。《晋书》中记载了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展现出的镇定自若和深谋密计得到了司马懿的高度赞赏。这些都使得司马师成为司马懿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
从年龄、能力和职位等方面来看,司马师无疑是司马懿最合适的继承人选。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成功继承了司马懿的大权,为后来的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后,论功行赏,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并加授卫将军之职。而在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当司马懿向司马师和司马昭透露计划时,司马昭整晚都因担忧而难以入眠,而司马师却如平常一样安睡。清晨时分,他们在司马门集结军队,司马师内外皆能镇静,布阵井然有序。司马懿看到这一幕后,不禁感慨道:“我的这个儿子,竟然如此出色。”
其实,早在司马师年轻时,他便暗中培养了一支三千人的死士队伍,这些人都分散在民间,直到今日才一朝聚集,令所有人都惊叹不已。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助力司马师立下赫赫战功。功成名就后,司马师因其卓越表现被加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不久之后,又被加封为卫将军。
在笔者眼中,相比于年轻的司马昭,年长且冷静的司马师不仅是司马懿的得力助手,更是他在对抗曹爽时的重要支柱。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的继承人地位已然稳固,无人能够撼动。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铲除司马师,然而事情不慎泄露。司马师果断行动,杀死了参与密谋的人,并迫使郭太后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相较于直接弑杀皇帝的司马昭,司马师选择废黜皇帝的做法显得更加理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决断力,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和权威。
公元255年,司马师因病离世,其弟司马昭接替了他的位置执掌大权。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司马师的一生都在为家族的繁荣和权力奋斗。他的冷静、智谋和决断力使他成为司马懿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的家族领袖。他的事迹不仅令人敬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国时期政治斗争和家族权力斗争的珍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