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海战日军透露出的问题:航空母舰存在缺陷
在昭和17年(即二战期间)6月的一个晴朗日子,日本海军的“大和”战列舰载着刚刚从中途岛作战归来的航空母舰研究团队。会议由草鹿一航舰参谋长主持,众多高层将领及专家齐聚一堂,研讨在中途岛遭遇战中航空母舰所暴露的脆弱性。会议持续了三天之久,气氛严肃而紧张。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一航舰的生还者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教训,他们详细描述了航空母舰在火灾面前的脆弱性。舰本方面回应了正在建造和改造中的航空母舰如何应对此次教训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强调了即使面对航空母舰的脆弱性,也要自如运用自如的理念,并希望不改变现有的建造计划,尽快完成现有项目。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此后日本海军完成的正规航空母舰只有一艘“大凤”,而搭载飞行队的数量严重不足。
事实上,航空母舰的脆弱性早已被质疑。从它诞生的初期开始,人们就对其装备的和的高可燃性感到担忧。搭载大量飞机的航空母舰在军舰中确实被认为是脆弱的。这也引发了关于航空母舰应该大型化还是小型化的激烈讨论。从后来的潮流看,航空母舰选择了大型化的道路。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如英国海军的装甲航空母舰卓越级和美国开放式一层飞机库方式等,但日本的航空母舰在设计上基本采取了英国式,并尝试了一些自己的改进。然而在实际战斗中,特别是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空母舰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海军开始着手改进其航空母舰的防御措施。首先是对消防设施的改善,采用了泡沫式撒水装置,这一设施的设计理念是为了防止因命中而产生的火灾扩大。同时也在使用不燃性涂料以防止涂料因高温而燃烧。这些改进措施都是基于实战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然而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日本的航空母舰在后来的战斗中仍然表现出了明显的脆弱性。尤其是在中途岛海战中,四艘航空母舰因为击中而引发火灾,最终不得不放弃并自沉。这些损失让日本海军意识到其航空母舰在设计上的不足和防御上的脆弱性。这也促使日本海军开始反思并改进其航空母舰的设计和防御策略以期在未来的战斗中取得更好的表现。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些改进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应用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二战后期航母力量的严重损失。在飞机库、发动机调整所、轻质油泵室、轻质油库等核心区域,以及在船内通道、机舱、锅炉舱、助机舱等各类仓库和吃水线上,防火安全成为了重中之重。旧油性涂料的剥落和新涂料的涂刷工作,不仅限于航空母舰,而是所有舰船的共同任务。针对这些区域,舰内可燃物的清除工作也在全面推进。尽管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舰内居住区的家具等物品被全部撤除,以至于舰员们只能以赤裸的钢板作为床铺,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度追求安全而忽视了舰员的长期生活需求。实际上,这是出于对极端情况下的防火安全考虑的应对策略。在机舱和锅炉舱内,为了确保舰员的安全,实施了多项改良措施。过去,送气管道几乎设在烟囱舷的一侧,一旦火灾发生,热气可能流入重要区域,引发更大损失。如今,新增了两舷的送气管道,可以迅速转换气流方向。在机舱和锅炉舱的中央舱壁上部增设了应急逃生口,让舰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更多的逃生选择。这些措施的实施始于昭和18年以后服役的航空母舰。中途岛战役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使得日本航空母舰在后续的战斗中很少因火灾而遭受损失。在海战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攻防战中,实施的防火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翔鹤”号航空母舰即使在遭到四发炮弹的击中后,依然能迅速灭火并成功返航特鲁克港。这不仅展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也凸显了防火措施的重要性。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舰船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彰显了对于舰员生命安全的重视与关怀。防火工作已经成为海军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保障战斗胜利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改进,海军防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效。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更加先进有效的防火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海上环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