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好累怎么办
生命的律动——心脏之光
我们的心脏,是我们生命之火的源泉。在人类各种器官中,它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劳模。当心脏面临困境,其状况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一系列的危害。其中,心衰,被誉为“心脏的癌症”,更是让人闻之色变。
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鲁志兵教授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为我们揭示了心衰的真相及其治疗的新进展。
何为心衰?为何它被称为“心脏的癌症”?鲁教授解释道,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也可看作是心血管疾病的“战场”。心衰在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达到1.3%,有几千万的患病人数,引起的死亡也有数百万例。
那么,真正让心脏受累、导致心衰的原因是什么呢?鲁教授介绍,心力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部分可找到原发病因,如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未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还有部分心衰是由于心脏本身的发育问题造成的,还有一种找不到明确病因的心衰,被称为扩心病。
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慢性缓解期,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让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非药物治疗方式。鲁志兵教授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虽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针对这一棘手状况,一项全新的“黑科技”应运而生——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CCM通过给予心脏高频刺激,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有望逆转心衰。其机制复杂而有效,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2年3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患者雷先生的故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雷先生因心功能不全无法进行肾移植手术,但在接受CCM手术后,心功能迅速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鲁志兵教授团队在术前为雷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确认他是CCM的极佳适应症。手术过程大约一小时,植入方式和普通起搏器类似。术后,雷先生的心功能得到迅速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他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表示目前胸闷及血压都有明显好转。
鲁教授表示,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CCM的优势十分明显。这项创新技术的出现,为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技术为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介绍心力神奇之源: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奇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其中,心力衰竭这一病症更是让众多患者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好消息是,一种名为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先进治疗手段正为这些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鲁志兵教授,一位在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神奇治疗手段的奥秘。当身体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疲劳等症状时,我们需警惕心衰的可能。心衰,这个看似普通的病症,却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每一个症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那么,当被确诊为心力衰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鲁教授指出,除了必要的医疗手段,日常的保养同样重要。心衰病人需要注意休息,控制盐和水的摄入,更要注重保暖,避免感冒。因为肺部感染可能导致心衰的急性发作,这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警惕的。
而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出现,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它的效果立竿见影,病人术后短期内心功能得到明显提升,症状明显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的充电方式十分便捷,每充一小时可以管两到三周,一旦植入几乎可以管终生。这无疑为那些寻求治疗的心衰患者带来了福音。
鲁教授也强调,CCM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其手术适用的人群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详细评估。简单来说,只有心电图显示属于窄QRS类型的心衰人群才适合进行这种治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像心肌收缩力调节器这样的治疗手段出现,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而鲁志兵教授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希望每一位心衰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重拾健康的生活。
采访:极目新闻记者刘微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