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揭秘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的春天,蜀汉的卫将军姜维继承大将军的职位,开始执掌蜀汉的军权。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因为不久之前,蜀汉保守派的领袖大将军被投降的魏人郭循刺杀。此刻,姜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实现诸葛丞相的遗志——大举伐魏。跟随姜维的将军们的情况又如何呢?
当我们回顾三国历史,会发现人才快速流逝是蜀汉与孙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演义中,蜀汉的五虎大将曾遭受重重劫难,短短几年间就折损四人。武侯北伐时,身边多为第二代将领,如今他们大多已谢世。姜维身边,只剩下廖化、张翼、柳隐等几位老将军。
廖化和张翼是关羽和刘备的旧部,早已为蜀汉效力多年,历经战阵,劳苦功高。柳隐是一位在北伐阵营中既参谋军事又亲自上阵搏杀的全才,他的信息出现在《华阳国志》中。除此之外,还有魏讨蜀护军夏侯霸、荡寇将军张嶷等人。这些将领多数年过花甲,有的甚至患有风湿病,走路都需要搀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老将还能坚持多久?丞相的北伐大业又何时能有所起色?姜维的心情沉重,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他深感必须抓紧时间。
费祎在春天遇刺后,姜维便率数万人马围攻陇右南安郡。虽然指挥数万人的规模尚不能得心应手,但姜维等人却越战越勇,终于取得大胜。次年,即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夏六月,姜维出兵陇西郡,魏狄道长李简投降,蜀汉大军进而围攻郡治襄武。最终,姜维斩杀魏将讨蜀护军徐质,大破魏军,取得大胜。
这场战事在曹魏方面没有记载,但在蜀汉方面却有简略的记载。《开元占经》这部以星占术为主的天文著作也提到了这场战役,其中记载了姜维此役中的歼敌数量。虽然存在矛盾之处,但我们仍可根据其他史料进行推测。面对进攻襄武的蜀军,徐质没有选择固守而是主动出击,其军队数量应相当庞大。张嶷作为先锋率领无当飞军与徐质交战,虽然最终阵亡,但其部属“杀伤亦过倍”,即杀死、杀伤超过己方人数一倍以上的魏军。这意味着徐质统领的魏军损失极大。
根据《地理志上》的统计,陇西郡下辖四县,人口约三千户。按一户人口三至五人的标准计算,姜维迁徙除郡治襄武外的三县人口总数已接近万人。这次出征,姜维不仅杀死了讨蜀护军徐质、斩获万余人,还迁徙了三县百姓。这些成果使得曹魏陇西郡折损过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场胜利虽然蒙上了一些阴影(张嶷的阵亡),但军事上的大胜仍然让人们对北伐充满了期待。姜维的忠义和决心让人们看到了复兴蜀汉的希望。出征前张嶷的疏表让人感动,他的忠诚和决心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也未曾料到,张嶷的一番话竟成真,他的离世让这场胜利更加珍贵。曾经有人对一位敢于带着璧前往虎狼秦国的勇士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真正了解死亡含义的人,必定是勇敢的。这并不是说面对死亡本身有多难,而是如何对待死亡这件事才是真正的挑战。”这一深刻的见解,源自《史记·蔺相如列传》。
当我们回顾历史,张嶷不正是一位这样的勇士吗?他的人生充满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选择作为先锋围攻襄武,显然是他自己的主动要求。对他来说,与其在病痛中苦苦挣扎,不如在战场上英勇就义,为自己的命运寻找一个壮烈的归宿。
我们无需过于苛责姜维,面对张嶷这样的老将军,他的决心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这位老将军时日无多,但他视死如归,执意随军出征。明知此行凶险重重,但哪位统帅能狠下心来拒绝他呢?
值得一提的是,张嶷在南中任职的十五年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敬爱。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当他后来被调回成都时,百姓扶老携幼出城为他送行,许多人舍不得他离开,痛哭不已。更有数十位少数民族头领因不忍离别而跟随他一同返回。如今,听闻他的噩耗,无不让人痛彻心扉。
他的英勇事迹长存人们心中,百姓为他建庙祭祀,一年四季无论水旱灾年,都会前来祭拜。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坚定。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传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