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世界之最完整版(德保申报世界长寿之乡,这
近年来,德保县积极申报世界长寿之乡称号,这一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申报工作真的只是走过场就能轻松获得巨大收益吗?实际上,背后的故事远比这复杂。
世界长寿之乡的现象在广西尤为突出,众多县市的申报热情高涨,甚至让负责评审工作的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感叹“承受不了”。那么,为何地方如此热衷于申报“长寿之乡”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驱动?
“长寿之乡”是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以恭城县为例,依托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其油茶加工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无疑将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长寿之乡”的称号还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的养老、养生事业,以及招商引资工作。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与长寿相关的产业如食品、保健品、旅游等变得越来越热门,地方自然不甘落后,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每次的“中国长寿之乡”授牌仪式上,赵宝华都会强调这个称号是一张综合性的社会名片,是当地宝贵的无形资产。他解释说,这张名片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它能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还在于它能增添文化软实力,为食品、旅游、养老等六大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为何长寿之乡在广西如此集中呢?赵宝华认为,就像喜马拉雅山对于西藏一样,广西在长寿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长寿之乡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的生态良好和老百姓的心态平和是长寿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热衷打“长寿牌”,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有很大关系。以广西的东巴凤地区为例,当地通过发展长寿旅游来扶贫,既有利于生态恢复,又能让老百姓获得实际收益。
“长寿之乡”的申报并非简单的荣誉之争,而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在这一背景下,地方自然热衷于申报“长寿之乡”,希望通过这一契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分享长寿产业的红利。而广西作为长寿之乡的集中地,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自1991年起,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长寿现象,引起了国际关注。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将其列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这一殊荣使得巴马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外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们心中的圣地。广西的其他地区,拥有相似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县市,也开始跃跃欲试,期望复制巴马的成功。
巴马的成名之路并非坦途。尽管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典范,但近年来,巴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涌入这里的游客数量急剧增长,这对当地的配套设施提出了严峻考验。生活废水的排放对河流造成了明显污染,曾经清澈可以直接饮用的盘阳河如今已遭受污染。
与此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夸大宣传、假冒伪劣的长寿商品层出不穷。从2013年起,巴马县工商局不得不采取行动,对涉及长寿养生食品的企业和经营户进行排查,严厉打击产品夸大宣传、外包装不合格等违法行为。
景区的杂乱无章、物价上涨、商业气息过重,让许多游客感到失望。曾经宁静祥和的氛围被打破,淳朴的民风也逐渐变质。就连那位曾将巴马推向世界舞台的森下敬一也对此表示失望。
赵明龙对此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时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良好的生态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有序的市场管理,所谓的长寿经济可能无法给当地带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他警告说,那些热衷于冠名长寿之乡的地方,不要把长寿经念歪了。
事实上,不仅是巴马,其他地方在利用长寿品牌发展旅游时也存在类似问题。赵宝华认为,旅游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带动经济发展,但大量游客带来的垃圾和污水也对环境造成了压力。旅游业必须有序发展,重视生态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否则,盲目发展旅游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个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时代,我们需要理智地看待长寿经济。只有平衡好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