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王朝云之间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王朝云与苏东坡的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在风景秀丽的岭南惠州西湖旁,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西湖的地方,其景色与杭州西湖不相上下。在这座湖畔,有一座孤山,南麓的栖禅寺大圣塔下,掩映在苍翠的松树林中,有一个亭子——六如亭。这是一座蕴含着深厚历史情感的亭子。亭子的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之手,它诉说着苏东坡一生的坎坷际遇,以及他与一位红颜知己的深情厚意。这位红颜知己就是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是钱塘人氏。她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歌舞班中,却如一朵出水芙蓉,清新脱俗。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尽管生活在尘世中,却始终保持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友人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王朝云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引人注目。舞罢入座后,王朝云以另一种装束出现,清丽淡雅,如一股清香沁入苏东坡的心。此时西湖的天气突变,山水迷蒙,另成一番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写下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此后苏东坡对王朝云宠爱有加,娶她为妾。
随着苏东坡仕途的变迁,他们经历了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辗转迁徙。即使在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王朝云也始终相随左右,无怨无悔。在黄州期间,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云不仅悉心照顾苏东坡的生活起居,还用当地廉价的食材做出美味佳肴给苏东坡佐餐。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东坡肉”。
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儿子遂礼。随着政局的变迁和朝廷的更迭苏东坡曾被召回京城又再度被排挤出任杭州知府。旧地重临之时王朝云在苏东坡身边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她枕边的细语中苏东坡立志要为百姓做实事。恰逢大旱之年杭州饥荒瘟疫并行苏东坡积极应对灾害帮助人民度过了难关。此后十年中又历经多地任职后苏东坡被贬至惠州这时他年近花甲身边众多侍儿姬妾都已散去唯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至惠州又为他产下一子干儿。
然而命运多舛王朝云产后失调身体日渐衰弱虽然皈依佛门寻求精神寄托但仍无法抵挡病魔的侵袭带着不舍与无奈在惠州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她的离世给苏东坡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一生坎坷际遇的终结。然而他们的爱情故事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朝云,如飘渺的仙子,在苏东坡悲寂的心头悄然凝结成无尽的怀念。每当夜幕降临,这份思念便化作梦中的幽影,夜夜陪伴在东坡的身旁。朝云似乎总在为他哺乳新生的希望,照料他那年幼的干儿,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裳,问及缘故,她莞尔一笑,轻声答道:“是夜夜渡湖回家辛劳所致。” 苏东坡从梦中惊醒,心中涌起阵阵涟漪,不忍让她再受风霜之苦。于是,他决定筑起一座湖堤,横跨湖面,让朝云的身影在梦中常伴左右。这座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苏公堤”。
堤成之时,当夜苏东坡便梦见了朝云的身影,一如生前般婉约。此时的苏东坡,身心疲惫,唯余对往昔的回忆与怀念。其中,对王朝云的思念如潮水般涌现,绵绵不绝。为了怀念她,苏东坡在惠州西湖倾注心血,建塔、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勾连起那已逝的美好时光。
塔立堤成,梅香四溢,然佳人已逝,空留回忆。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朝云虽已远去,但她的影子却如烙印般刻在苏东坡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之中。每当遥想那昔日的悲欢情愁,怎不令人为之唏嘘不已,泪眼朦胧。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然而那份对朝云的深深怀念却永远不会消逝。她的影子在苏东坡的诗篇中熠熠生辉,也在惠州西湖的每一滴水、每一朵花中得以永恒。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苏东坡对朝云的深深眷恋。当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仿佛是朝云在诉说着那未了的情缘;当梅花绽放,香飘四溢,仿佛是朝云在微笑着回应苏东坡的思念。这份情感,如同一首永恒的歌,在时间的洪流中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