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中东吴西蜀九大谋士分别是谁?有八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赞叹。今天,奇秘网小编将带领大家了解正史中的东吴西蜀九大谋士,希望能为大家拓展知识视野。
有人曾言,三国时期文武不分家,魏蜀吴三国并没有严格的文臣武将之分。这话虽对了一半,因为在东吴西蜀,文武真的难以严格区分,但在曹魏,文东武西,职责分明。
深入研读三国正史,我们会发现可能被演义小说误导了。传说中的东吴西蜀九大谋士,其中八位终身担任武职,只有一位我们印象中的文官,实际上是一位武将。这也可能是东吴西蜀在战争中不如曹魏的原因之一。
我们熟知的三大谋士,一开始都是军师中郎将。例如诸葛亮,在担任丞相之前是军师将军,也做过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法正随之升任尚书令护军将军。
不仅仅是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我们熟知的谋士曾担任武将之职,就连孙乾、简雍等人,也被刘备授予了武职。例如安汉将军糜竺、秉忠将军孙乾、昭德将军简雍、昭文将军伊籍等。这样看来,刘备集团并没有严格的文臣谋士之分,庞统在雒县率众攻城时被流矢射中,英年早逝,并非因为文官做了武将的工作,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位武将。
正史中记载,庞统确实有武功。而像徐庶、鲁肃等人,我们印象中他们是谋士,实际上却是武功高强之士。徐庶本名叫福,是一位擅长击剑的勇士。鲁肃则是当时有名的神箭手,其武功不凡。因为很有钱又善于打仗,鲁肃曾出任东城县县长。他在面对袁术追兵时,曾展示过神箭技艺,令人赞叹。鲁肃在东吴的职务从校尉开始,一直担任武将职务,最终升至横江将军。
张昭也是一位武将,他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三国志》中,张昭的职务大多是武将,如抚军中郎将、军师、辅吴将军等。
相较之下,曹魏阵营的文武分工则较为明确。曹操因为掌握着当时的最大资源——“大汉天子”,因此给手下封官时较为方便。比如荀彧、荀攸等人,在曹魏阵营中担任文官要职。而从刘备阵营投奔曹魏的徐庶,也并没有一言不发,而是担任专门说话的文官——御史中丞。
东吴西蜀的九大谋士中,多数都有武将的经历。这可能与他们在实际战斗中的经验、技能有关。而曹魏阵营则因为掌握了大汉天子的资源,更能明确分工。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文武双全的人才更为出色,这也是各势力竞争中的重要优势之一。当我们深入比较三国时期的各方势力时,不难发现曹操对东吴和西蜀的优势体现在其丰富的人才储备上。曹操坐拥绝对丰厚的官帽资源,这让他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天下英杰。连智计过人的诸葛亮也曾在感叹中提及:“曹魏的人才太多了!”这一优势使得曹操的势力如虎添翼,使得东吴和西蜀望尘莫及。
深入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吴和西蜀在人才储备上的劣势。那些被刘备视为诸葛亮的亲密战友,如徐庶、孟建和石韬,一旦进入曹魏阵营,便会黯然失色,只能被视为二流人物。即便诸葛亮亲自加入曹军,他的地位也可能难以超越荀彧和荀攸。由此可见,东吴和西蜀在人才吸引和储备上的短板显而易见。
如果曾经的历史有所改变,关羽未曾离开曹营,他的发展前景也未必比现在更好。与曹军中的大将相比,他仍然难以匹敌。关羽作为张辽的副手,其地位之低可见一斑。东吴和西蜀的失败,其实质是人才的匮乏。设想一下,如果刘备阵营的庞统和法正健在,如果关羽未曾离世,如果东吴的周瑜、鲁肃和吕蒙能够多活几年,那么三国鼎立的局势或许还有一线转机。
东吴和西蜀的人才储备实在太过于薄弱。一旦核心人物离世,他们的势力便大伤元气。蜀汉虽然勇猛善战,但东吴作为大将军的角色却显得力不从心——实在是无法从有限的人才中挑选出更为出色的人选。
反观曹魏阵营,他们的人才储备堪称丰富。即使荀彧离世,还有荀攸可以顶替他的位置;即使郭嘉不再,仍有其他杰出人才填补空缺。诸曹夏侯和五子良将虽然英勇无比,但即使他们全部离世,还有钟会邓艾等后起之秀崭露头角。曹魏阵营深不见底的人才库,使得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从不愁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