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竟然和中国元朝的水转大纺车有关
回溯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源于一些不起眼的创新。早在四个世纪前,中国的先辈们就已站在了科技创新的风口浪尖,研发出了水力纺纱机,即被王祯在《农书》中称为“水转大纺车”的神奇机器。这是一种性能卓越、效率极高的纺纱设备,拥有32个纺锤,每车日产量高达100斤,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珍妮纺纱机最初只有8个纱锭,而中国的水转大纺车却已经拥有32个纱锭,这一创新无疑让任何经济史学家都为之赞叹。
水转大纺车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千百年来纺车改进积累的必然结果。它用水力取代了人力,成为当时的一大突破。在元代,这种水力纺纱机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只要临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身影。令人费解的是,元代之后,这种优越的水转大纺车却销声匿迹,未能在中国引发工业革命。
一些学者认为,水转大纺车主要用于对纤维较长的麻、丝进行合股、加捻和卷绕,而无法用于纺纤维较短的棉,特别是亚洲棉。随着元代以后,麻纺织业逐渐让位于棉纺织业,水转大纺车因无法从事棉纺而逐渐消失。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过剩,可能并未产生技术革新的迫切需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国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却与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有着深厚的渊源。1716至1717年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竟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工业情报后仿制的,而意大利的捻丝机则是在元代时期由中国传入。旅行者、商人、会士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尤其是那些在华的会士,他们带回国的中国智慧宝藏,成为了西方科技创新的灵感之源。
巴黎国立图书馆仍保留着18世纪在华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绘制的大量织机图。这些织机图谱详细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到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其中包括明末徐光的《农政全书》等技术著作中的内容。显然,中国农业科技向西方的传播,引发了英国纺纱机的改良,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正如某个思想家所言:“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的水转大纺车在18世纪中叶以前就已通过传教士介绍到西欧。正是这一技术的传播与融合,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埋下了伏笔。虽然有人评论水转大纺车可能会引发一场纺织品生产的工业革命,但工业革命的实现毕竟涉及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融与反应。单纯的技术革新或许不足以引发工业革命的全貌。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已经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无需过多的假设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