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俸禄很少吗?正二品官员请人吃饭只有
在古代,有句俗语流传甚广:“升官发财。”对于京城的官员们来说,这句话背后却隐藏着沉重的现实。大部分京官们,升官不易,发财更不易。
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势力的“三无”官员而言,升官之路可谓艰难重重。有些官员在京城里辛苦打拼一辈子,也只能停留在六品、七品的部院主事、内阁中书等职位。就连晚清名臣张之洞,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物,以殿试的身份进入官场,也花了16年的时间才逐渐升至从五品侍读。
而发财,对于大多数京官来说,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清朝入关后,实行的是低俸制,官员们的俸禄标准普遍偏低。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即使是正一品的官员,年俸也仅有180两银子。这点钱,甚至还不够官员们给门房、仆役的赏钱。想要靠这点年俸养家糊口?简直是天方夜谭。
幸好,朝廷还是考虑到了京官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发放了同等数目的“恩俸”,相当于双份工资。尽管京官们俸禄不高,但他们手里却有实权。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笼络京官,经常赠送“冰敬”“炭敬”“别敬”等零用钱。有了这些额外收入,京官们总算勉强可以度日。
大部分京官的日子还是寒碜的。以晚清时期的何刚德为例,他是福建闽县人,考中后步入官场,从正六品的户部主事升至正五品的户部郎中。尽管在富有的户部工作,但他生活清苦,不敢轻易伸手中饱私囊。
一天,何刚德去户部侍郎孙诒经府中谈事情,孙诒经特意留他吃饭。孙诒经是钱塘人,与何刚德关系密切,既是他的座师,又是户部的二把手,实权在握。何刚德对老师的招待期待颇高,以为会是一桌丰富的晚宴。
当他走到饭桌前时,却只见到6个碗,里面是一些平常的炖肉和炒菜,让他大失所望。在孙诒经的日常生活中,有肉的菜就是好菜。尽管他身为户部的要职官员,一向节俭清贫,能节省便尽量节省。何刚德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节俭,没有说什么,只能接受这样的待遇。
京官中也不乏奢华之人。有些人花钱如流水,比如那位进京担任大学士时住在贤良寺的人,他的日常饮食极为奢侈,用人参黄芩等配制的浓粥、鸡汁等补品,一年要开销1万多两银子。
尽管京官们手中的权力不小,但他们的收入并不高。要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不容易。大部分京官都在为生计奔波操劳即使他们身处权力中心也无法摆脱生活的压力与困境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与不公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