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大师的脑后反骨-女侠的地位也可居第一
梁羽生先生离世后,各大中文媒体涌现出众多悼念与追忆的文章。在常见的论坛上,人们除了表达对梁先生的敬意和对他的小说的怀念之外,还掀起了一场关于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三人的文学争论。这场争论仿佛是一场华山论剑,参与者各持己见,讨论热烈。
我并未加入这场论战,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观战。前几日,一位朋友发给我一部网络言情小说,我随意翻阅后并未完全理解其内容。朋友解释说,这部小说概括起来就是典型的男性视角的意淫小说:建功立业,三妻四妾。我告诉他,如果想了解女性视角的意淫套路,其实只需问我即可。在女性小说中,一个成功但拒绝三妻四妾的男人,往往才是主角。
回想我少年时读武侠小说的经历,我也曾偏爱金庸和古龙的作品胜过梁羽生的。除了文笔和角色的狂放姿态,我还喜欢那些如杨过、令狐冲、小鱼儿、陆小凤等角色,他们的征服和意淫对我来说更具吸引力。多年后回首,我意识到梁羽生的作品其实更具反传统观念的精神。《白发魔女传》中的女主角是一位武功高强、独立桀骜的女性,而她的爱人则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同样,《云海玉弓缘》中的厉胜男以及《萍踪侠影录》中的云蕾,都是梁羽生笔下的独立女性形象,她们在人格和精神上都有着独特的追求。
相较之下,金庸笔下的女性角色虽然各有特色,但她们往往还是依附于某个男性角色的小女人。那些曾经对男主角产生过矛盾的女性角色,往往结局不佳。江湖的一统似乎总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只能通过男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江湖上的故事往往还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机缘巧合,不劳而获。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并不喜欢练霓裳或厉胜男这样的角色,但多年后的我,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喜欢黄蓉或赵敏。当我看到人们谈论这些旧故事,并称赞梁先生的故事过于刚正时,我想说每个作家内心都有他的局限。金庸写武侠是为了救报,古龙则是为了换酒。而梁羽生写武侠则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情怀和对江湖的真实理解。他的作品中没有被类型化,具有真正的人文情怀和现代意义。
提到杜月笙这一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传奇人物时,不得不提他的五位太太。从沈月英到大太太领养的儿子杜维潘,再到二太太陈帼英和三太太孙佩豪等生育的几个儿子,杜月笙的家庭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大太太因与表哥通奸被杜幽禁十年;二太太陈帼英原是舞女后嫁给杜;三太太孙佩豪则是苏州人筱桂荪的外甥女……这些故事都成为了人们对这个传奇人物的谈资。